“盟”文言文意思
“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éng

“盟”字的古汉语解释

méng

1.动词 在神前誓约、结盟。《过秦论》:“诸侯恐惧,会而谋弱秦。”

2.名词 同盟;盟约。《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结好。”

3.动词 旧指结拜为兄弟关系,如“盟兄”、“盟弟”。

“盟”国语辞典解释

méng

动词
立約起誓。《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將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 《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名词
1.誓約。例: 「海誓山盟」 。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2.文體名。古代的約誓之詞。清.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盟〉:「按《禮記》:『蒞物曰盟。』劉勰云:『盟者,明也,祝告於神明者也。』亦稱曰誓,謂約信之詞也。」

3.蒙古、青海等地合數個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區域。例: 「昭烏達盟」

形容词
有信約關係的。例: 「同盟國」「盟軍」

mèng

名词
參見「盟津」 條。

“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𠀤音明。
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類篇誓約也。
 又信也。
書·呂𠛬罔中于信,以覆詛
周禮·春官·註:詛主於要誓。大事曰,小事曰詛。
者,將來。詛者,詛往過。
春秋·正義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
禮·曲禮涖牲曰
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爲書。書成,乃歃血讀書。
 又府,司之官也。
左傳·僖五年藏於府。
 又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
 又集韻眉病切,明去聲。
莊子·齊物論其留如詛。郭象讀。
 又字彙補謨耕切,音萌。義同䀅。徐邈讀。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更切。與孟通。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註,今津。河內邑名。
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津。
書·禹貢作孟津。
 又澤名。
前漢·地理志道荷澤,被豬。
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
書·禹貢作孟豬。
 又叶莫郞切,音茫。
詩·小雅君子屢,亂是用長。
史記·序傳殺鮮放度,周公爲。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又叶莫浪切,茫去聲。
黃庭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後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
說文本作𧖸,从血。篆作𥂗。
字彙俗通从皿,故附皿部。考證:〔周禮·春官·詛註詛主於要誓。〕 謹照原文春官詛改春官祝。

“盟”形意通解

略說:」字甲金文多從「」聲,會歃血盟誓之意,本義是盟誓。

詳解:」甲骨文從「」,「」聲,金文多從「」聲,會歃血盟誓之意,本義是盟誓。「」既是意符,亦是聲符。「」是「」的異體字,而「」、「」同義,可能是古代不同方言的異稱。換句話說,甲骨文的「」字,既可看成「」的表意字,也可看成「」的表意字。「」的初文「𧖸」,可能是把「」的表意字所從的血滴形改成「」聲,所以後來才分化成兩個字(裘錫圭)。

  甲骨文所從的「」或訛變為「」。金文或不從「」而從「」,淺飲鮮血,立下盟誓之意更顯。戰國文字把「」形改成「」,作為意符,以示神聖之意。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盟誓,《英》2119:「㞢(侑)于盟室」,「盟室」是盟誓歃血處,意謂在盟誓之室進行侑祭。又表示殺牲盟誓,《合集》15338:「盟牛」,意謂殺牛取其血,以歃血盟誓。

  金文通假作「」,師朢鼎:「克盟(明)厥心」,意謂修明其心,使心清明。叔尸鐘:「尃(敷)盟(明)刑」,表示頒布嚴明的刑罰。王子午鼎:「敬厥盟(明)祀,永受其福。」意謂虔敬地進行祭祀,永遠得到福澤。

  竹簡通假作「」,表示下一個,《清華簡二.繫年》簡88-89:「明歲,厲公先起兵,率師會者(諸)侯以伐秦」。

  《說文》:「𧖸(𥁰),《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矦再相與會,十二歲一𥁰,北面詔天之盟司愼、司命,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从囧从血。𥂗,篆文从朙。𧖽(盟),古文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