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国语辞典解释
mèng
名词1.睡眠時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幻覺、幻像。例: 「美夢成真」 。《莊子.齊物論》:「覺而後知其夢也。」
2.姓。如宋代有夢仲才。
动词
作夢。《論語.述而》:「吾不復夢見周公。」 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九:「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形容词
虛幻的。例: 「不切實際的夢想。」
“梦”康熙字典解释
俗夢字。(夢)唐韻集韻韻會莫鳳切正韻蒙弄切,𠀤蒙去聲。覺之對,寐中所見事形也。書·說命夢帝賚子良弼。詩·小雅乃占我夢。周禮·春官·占夢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一正夢、二噩夢、三思夢、四寤夢、五喜夢、六懼夢。又大卜掌三夢之法,一致夢、二觭夢,註奇怪之夢、三咸陟。註升也,進也,無思慮而有其夢。一作咸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張子正蒙夢形閉而氣專于內,夢所以緣舊于習心,飢夢取,飽夢與。又澤名。書·禹貢雲土夢作。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楚有七澤,一曰雲夢。雲夢者,方九百里。○按左傳漢書雲夢𠀤平去二音。
又水名。夢水,在袁州宜春縣東。寰宇記昔鍾儀欲相此立縣,夜乞夢,果符所祝,因名縣曰思縣,水曰夢水。
又姓。見統譜。
又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中切,𠀤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旣遇目兮無兆,曾寤寐兮弗夢。爰顧瞻兮家道,長寄心兮爾躬。
又集韻彌登切。音萌。詩·齊風甘與子同夢。
又叶諸良切,音章。𨻰琳·大荒賦懼蓍兆之有惑兮,退齊思乎蘭房。魂營營與神遇兮,又診余以嘉夢。
又叶暮傍切,茫去聲。道藏歌絳衣表羣會,生始似久夢。德隱冲內迹,至寂不覺當。當去聲。 說文夢,不明也。从夕,瞢省聲。
“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爿」從「◎」,「◎」亦聲。「◎」是「㝱」的初文,象人在做夢時手、眼睛、眉毛等有所動作。(謝明文)本義是做夢。詳解: 甲骨文從「爿」從「◎」,「◎」亦聲。「◎」是「㝱」的初文,象人在做夢時手、眼睛、眉毛等有所動作。(謝明文)本義是做夢。如《合集》272正:「鼎(貞):王夢,隹(唯)𡆥(憂)。」又如《合集》10408正:「戊午卜,𡧊(賓)鼎(貞):王夢隹(唯)我匕(妣)。 」意謂王夢見死去的母親。
金文從「◎」從「夕」。從「夕」表示做夢多是在晚上。金文用為人名,如吳王壽夢之子劍,「姑發難壽夢」是器主之父,「姑發」為氏,「難壽夢」為名,即古書中的吳王壽夢。(曹錦炎)如《左傳.襄公十年》:「十年春,會于柤,會吳子壽夢也。」
戰國文字「夢」上部的「◎」和「蔑」所從的偏旁有混同的情況。《說文》分為「㝱」和「夢」兩個字。「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上「宀」旁。許慎以為「㝱」字從「疒」,其實本應作「爿」。(裘錫圭)《說文》「㝱」的篆形在「夢」上多了一橫筆。《說文》:「㝱,寐而有覺也。从宀从疒,夢聲。」而《說文》的「夢」字則是把意符「爿」換為「夕」。《說文》:「夢,不明也。从夕,瞢省聲。」「㝱」和「夢」是一字的異體。(謝明文)
古書中表示做夢的例子如《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又表示所做的夢,如《國語.晉語》:「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
「夢」也表示想像、幻想。如《荀子.解蔽》:「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楊倞注:「夢,想象也。劇,囂煩也。」北宋蘇軾〈贈清涼寺和長老〉:「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餘鐘鼓更清新。」
「夢」表示昏亂不明之貌。《爾雅.釋訓》:「夢夢,亂也。」如《詩.大雅.抑》:「視爾夢夢,我心慘慘。」毛傳:「夢夢,亂也。」孔穎達疏:「夢夢者,言王政昬亂之意也。」又如《馬王堆帛書.道原》第1行:「濕=(濕濕)夢=(夢夢),未有眀(明)晦。」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