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言文意思
“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蒙”字

拼音:mēng/méng/měng

“蒙”字的古汉语解释

méng

1.动词 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之。”

2.动词 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难与处矣。”

3.动词 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

4.动词 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故业。”

5.形容词 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也。”今有“发蒙”、“启蒙”。

6.动词 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

【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

【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

“蒙”国语辞典解释

méng

动词
1.覆蓋、遮著。例: 「蒙上一張紙。」

2.欺騙、瞞騙。例: 「蒙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3.冒。《漢書.卷五一.賈山傳》「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聞,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 《漢書.卷四九.鼂錯傳》「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4.受到、承受,表示感敬。例: 「蒙您照料,十分感謝。」 《文選.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5.遭受、遭遇。例: 「蒙難」《易經.明夷卦.彖曰》「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黃河決溢,千里蒙害。」

名词
1.昏昧無知的心智。例: 「啟蒙」《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一.舉痛論》「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2.孩童。例: 「童蒙」

3.《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進退兩難,不知所適之象。

4.蒙古的簡稱。例: 「蒙藏」

5.姓。如秦朝有蒙恬。

méng

形容词
下著小雨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动词
籠罩。唐.武元衡〈和楊弘微春日曲江南望〉詩: 「煙濛宮樹晚,花咽石泉流。」 《太平廣記.卷四一八.張魯女》「張魯之女,曾浣衣於山下,有白霧濛身,因而孕焉。」

méng

形容词
樸實忠厚。《管子.五輔》「敦懞純固,以備禍亂。」 《西遊記》第二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郤只是一味懞直。」

méng

名词
盲人。《詩經.大雅.靈臺》「鼉鼓逢逢,矇瞍奏公。」


形容词
失明、眼睛看不見。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你聽了我聲音耳不聾,你覷了我容顏眼不矇。」

mēng

动词
1.欺騙。例: 「別說瞎話矇人。」

2.胡亂猜對或得到。例: 「我能得獎是矇上的。」

“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
爾雅·釋草,王女也。
女蘿別名。
 又詩傳,菜名。
 又大,藥名。
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
 又易疏者,微昧闇弱之名。
書·洪範傳,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其先君。
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之。
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死而存之。
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士。
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伐有苑。
,討羽也。
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
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人也。
地理志,縣屬梁國。
 又山名。
書·禹貢羽其藝。
山在泰山隂縣西南。
旅平。
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汜。
暮入西極水之涯也。
 又門名。
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門之外。
宋城門。
 又姓。
風俗通主以山爲氏,秦有將軍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
柳宗元文鴟夷鴻。
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狐裘茸。徐邈讀爲厖。
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傳:有蛻霿,上下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