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文言文意思
“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盖”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gài//

“盖”字的古汉语解释

gài

1.名词 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

2.动词 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四野。”

3.动词 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世,众士仰慕。”

4.副词 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副词 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与妻书》:“吾之意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6.连词 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失强援,不能独完。”

7.助词 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通“盍”。

1.副词 何;怎么。《庖丁解牛》:“技至此乎?”

2.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亦反其本矣。”

“盖”国语辞典解释

gài

名词
1.茅草。《說文解字.艸部》「蓋,苫也。」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2.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例: 「鍋蓋」「鋪蓋」「冠蓋相望」《孔子家語.卷二.致思》「孔子將行,雨而無蓋。」

动词
1.覆蓋、遮蔽。例: 「蓋被子」《淮南子.說林》「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

2.加上去、加在上面。例: 「蓋章」「蓋手印」「蓋郵戳」

3.超越。例: 「英雄蓋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功蓋五帝,澤及牛馬。」

4.搭建、構築。例: 「蓋房子」「蓋停車場」

5.吹牛、胡扯。例: 「少蓋了!」 《朱子語類.卷三九.論語.先進篇上》「這是大賢以上,聖人之事,他便把來蓋人,其疏曠多如此。」

副词
大概。《論語.里仁》「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连词
1.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2.乃是、實在是。《孝經.天子章》「蓋天子之孝也。」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名词
1.地名。戰國時齊邑,漢置蓋縣,北齊廢。故城約位於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2.姓。如漢代有蓋寬饒。

副词
1.豈,表示反詰。同「盍」《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2.為何,表示疑問。同「盍」《莊子.養生主》「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3.何不,表示疑問或反詰。同「盍」《禮記.檀弓上》「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盖”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蓋字。(蓋)〔古文〕𤇁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𠀤音匄。苫也。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蓋。
 又掩也。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又覆也。關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
 又車蓋。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
 又語辭。詩·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
 又廣韻胡𦡳切,音盍。亦苫蓋也。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
 又通盍,何不也。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
 又正韻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蓋,齊下邑也。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
 又姓。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
 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
 又韻補居氣切,叶音旣。宋玉·高唐賦蜺爲旌,翠爲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

“盖”形意通解

金文從「」從「」,「」是「」的初文,所從的「」(大、口)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見「」。加「」以表示苫蓋(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後來「」借為虛詞,以「」兼表蓋子、苫蓋之義。金文表示蓋子,秦公簋:「一斗七升大半升蓋。

  《說文》:「蓋,苫也。从艸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