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文言文意思
“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声”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shēng

“声”字的古汉语解释

shēng

1.名词 声音。《劝学》:“顺风而呼,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名词 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

3.名词 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

4.动词 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义。”

5.名词 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闻邻国。”

6.动词 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气也。”

7.名词 声势;声气。《子鱼论战》:“盛致志,鼓儳也。”

8.量词 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

“声”国语辞典解释

shēng

名词
1.因物體撞擊或摩擦所產生,能引起聽覺的音波。例: 「笑聲」「雷聲」

2.音樂。例: 「聲色之美」《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漢.鄭玄.注:「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亦猶見也。」

3.言語。《史記.卷八〇.樂毅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4.名譽。例: 「政聲」「名聲大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

5.音信、音訊。《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6.量詞。計算發聲次數的單位。例: 「大叫一聲」「三聲無奈」

7.參見「聲母」 條。

8.聲調,漢字字音的高低長短。如中古音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個聲調。

动词
宣布、張揚。《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

“声”康熙字典解释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声”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亦是聲符,「」象手持棍棒敲打懸掛着的石磬,旁邊的「」表示石磬的樂音傳到耳朵裏,本義是樂音,後泛指一切聲音。

詳解: 甲骨文從「」從「」,「」亦是聲符,簡帛文字、小篆從「」,「」聲,「」是「」的初文,象手持棍棒敲打懸掛着的石磬,旁邊的「」表示石磬的樂音傳到耳朵裏,本義是樂音,後泛指一切聲音。《說文》:「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段玉裁注:「『音』下曰:『聲也。』二篆爲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意謂「宮、商、角、徵、羽」等五個音階叫做「」,用絲、竹、金、石、匏(葫蘆)、土、革、木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演奏出來的叫做「」。

  古時「」、「」有別,「」的含義比較廣泛,凡是傳到耳朵裏的都可以叫「」,包括人語聲、歌聲、鳥獸聲、音樂等。「」多指音樂,指有旋律、有節奏的聲,各種樂器和諧配合演奏出來的聲才叫「」(王鳳陽)。《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後來「聲音」二字常常連用,其分別已漸漸模糊。

  甲骨文疑用來表示馨香的「」(于省吾),《合集》27632:「聲(馨)黍其登」,意謂進獻芳香的黃米。

  戰國竹簡表示名譽,《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52:「廣衆心,聲聞左右者,賞。」意謂能振作士氣,使將軍知道他的名聲的人,應給予賞賜。

  戰國竹簡又用「」為「」,《郭店簡.老子甲》簡16:「音聖(聲)之相和」,意謂音、聲和諧協調。

  漢帛書又用「」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96行:「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意謂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陳鼓應)。

  「」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佈在今天浙江的余姚、山西的運城等地。鄭樵《通志.氏族略》:「姬姓,蔡大夫聲子之后也。公孫歸生,字子朝,為朝氏,謚聲子,故又為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