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文言文意思
“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风”字

繁体: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fēng/fěng

“风”字的古汉语解释

fēng

1.名词 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

2.名词 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而服。”

3.名词 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存。”

4.名词 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声,鄙乎宽,薄乎敦。”

5.名词 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6.名词 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

7.名词 景象;景色。如“风景”。

8.动词 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乎舞雩。”

9.名词 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

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上。”

“风”国语辞典解释

fēng

名词
1.流動的空氣。例: 「春風」「秋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景象。例: 「風光」「風景」

3.習氣、習俗。例: 「校風」「移風易俗」「傷風敗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4.神態、作為、氣韻。例: 「作風」「風度」「風格」《魏書.卷四十五.杜銓傳》「銓學涉有長者風,與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5.消息。例: 「口風」「通風報信」「聞風而來」《水滸傳》第四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

6.事端。例: 「風波」

7.榮寵。例: 「爭風吃醋」

8.《詩經》六義之一。指《詩經.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詩經.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日頌。」

9.泛指民謠、歌謠。《漢書.卷三〇.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樂盲被律。」

10.中醫上稱某些病症為「風」例: 「風溼」「風寒」「羊癲風」

11.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風胡子。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1.借風力的吹拂使東西乾燥或潔淨。例: 「風乾」「風雞」「晒乾風淨」

2.動物雌雄相誘。例: 「風馬牛不相及」

形容词
傳說沒有根據的。例: 「風聞」「風言風語」

fèng

动词
1.吹、吹風。例: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孟子.公孫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風。」 宋.蘇軾〈與孫叔靜〉:「屬飲藥汗不可以風,未即諸謝,又枉使旌。」

2.婉言勸諫。通「諷」《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 《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𠀤音楓。風以動萬物也。
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
河圖風者,天地之使。
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
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
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
八方之風也。
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
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不。
 又玉篇散也。
易·繫辭風以散之。
 又趨風,疾如風也。
左傳·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又玉篇敎也。
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又說命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
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
詩·關雎序風之始也。
風是諸侯政敎也。
 又風俗。
禮·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又疾名。
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末,四肢也。風爲緩急。
 又廣韻佚也。
書·費誓馬牛其風。
馬牛風佚。
僖四年左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又防風,國名。今湖州武康縣。
 又地名。寧風,齊地,見左傳。右扶風,見漢書
 又官名。
前漢·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
 又鳥名。
詩·秦風鴥彼晨風。
爾雅·釋鳥晨風,鸇。
晨風,一名鸇,摯鳥也。郭云:鷂屬。
 又晉書·輿服志相風中道。
正字通晉制,車駕出,相風居前。刻烏於竿上,名相風。
 又述征記長安南有臺,高十仞,立相風銅烏,遇風輒動。
 又草名。
西京雜記懷風,苜蓿別名。一名光風。
 又姓。黃帝臣風后。
 又風胡,見越絕書
 又神異經西方有披髮東走,一名狂,一名顚,一名狷,一名風。
 又廣韻方鳳切,音諷。
詩·關雎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
風化。風刺,皆謂譬諭,不直言也。
釋文下以風之。風,福鳳反。
風刺同。
 又叶分房切,音方。
楚辭·惜誓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
 又叶甫煩切,音蕃。
王粲詩烈烈冬日,肅肅淒風。潛鱗在淵,歸鴈載軒。
 又叶閭承切。
後漢·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輝兮,匡衰世之渺風。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
 又叶孚金切,音分。
詩·邶風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又大雅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楚辭·九章乗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臯,邸余車兮方林。
釋名兗豫幷冀,橫口含脣言之,讀若分。靑徐,踧口開脣推氣言之,讀若方。風,放也,氣放散也。
𨻰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晉之閒讀風如分,猶存古音。
正韻一東收風,十二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
說文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
趙古則曰凡物露風則生蟲,故風从虫,凡諧聲。考證:〔爾雅西風謂之秦風。〕 謹照原文秦風改泰風。〔書·費誓馬牛其風。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遠去也。〕 謹照原文馬牛放佚改馬牛風佚。〔陳第·毛詩古音考風古與心林音淫爲韻,孚金切。正韻一東收風,二十侵闕,蓋未詳風古有分音也。〕 謹照原文二十侵改爲十二侵。

“风”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空氣流動的現象。

詳解: 從「」,「」聲,本義為空氣流動的現象。《說文》:「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風之屬皆从風。《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可表示教化。《書‧說命下》:「咸仰朕德,時乃風。」孔傳:「風,教也。

  「」也表示習俗、風氣。《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杜預注:「省風俗,作樂以移之。

  「」還表示風度、節操。《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亦表示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即風格流派。《北史‧李弼宇文忻等傳論》:「忻武藝之風,名高一代。

  「」還可表示趨勢、情勢。唐牛肅《紀聞‧李虛》:「天下不信之徒,並望風毀拆,雖大屋大像,亦殘毀之。

  「」也指消息。宋蘇舜欽〈應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至使敵國異方,聞風畏之,厭殺未形之患。

  「」還能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後泛指詩作。《左傳‧成公九年》:「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楊伯峻注:「土風,本鄉本土樂調。

  甲骨文借用「」字來表示「」,加「」標聲,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