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国语辞典解释
sà
<擬>形容風聲。唐.李商隱〈無題〉詩四首之二:「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动词
1.狂風掀扯物體。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八齣:「夢初回,燕尾翻風,亂颯起湘簾翠。」
2.衰落。南朝梁.陸倕〈思田賦〉:「歲聿忽其云暮,庭草颯以萎黃。」
“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蘇合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合切,𠀤音趿。說文翔風也。
又風聲。
宋玉·風賦有風颯然而至。
杜甫·寓同谷歌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溼。
又衰颯。
杜甫·夔府書懷詩白首颯淒其。
岑參詩鬢毛颯已蒼。
又䬃沓,衆盛貌。
顏延之·詠史詩賔御紛颯沓,鞍馬光照地。
又集韻蘇谷切,音速。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力入切,音立。
五音集韻颯飁,大風。
又正韻人名。前漢有劉颯,後漢有衞颯。
字彙補或作䬃。
“飒”形意通解
略說: 從「風」,「立」聲。本義是風聲。詳解: 從「風」,「立」聲。本義是風聲。《說文》:「颯,翔風也。从風,立聲。」段玉裁據《文選.風賦》李善注及《廣韻》改為「颯,風聲也」。如《楚辭.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南朝梁沈約〈登臺望秋月〉:「上林晚葉颯颯鳴,鴈門早鴻離離度。」後又用來形容雨聲,如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颯」也表示衰落、衰老。如南朝梁陸倕〈思田賦〉:「歲聿忽其云暮,庭草颯以萎黃。」唐代岑參〈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知己猶未報,鬢毛颯已蒼。」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