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言文意思
“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喪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sāng/sàng
“丧”字的古汉语解释
sàng
1.动词 丧失;失去。《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动词 丧亡;灭亡。《六国论》:“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3.动词 葬;安葬。《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sāng
名词 丧事。《殽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丧”国语辞典解释
sāng
名词1.有關死者的事宜。例: 「居喪」 、「治喪」 、「弔喪」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2.屍體。《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資治通鑑.卷六〇.漢紀五十二.獻帝初平三年》:「鮑信戰死,操購求其喪不得,乃刻木如信狀,祭而哭焉。」
3.姓。如周代有喪左。
sàng
动词1.逃亡。《詩經.唐風.葛生.序》:「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
2.失去、丟掉。例: 「喪盡天良」 、「喪權辱國」 、「垂頭喪志」 。唐.韓愈〈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
3.失敗、毀滅。《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 《國語.晉語》:「若紂有良子,而先紂喪,無章其惡而厚其敗。」
4.死亡。《書經.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
“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蘇浪切集韻韻會四浪切,𠀤桑去聲。玉篇亡也。
又正韻失位也。
論語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註喪,失位也。
左傳·昭二十四年昭公曰:喪人不佞。
又廣韻息郞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郎切,𠀤音桑。
正韻持服曰喪。
禮·檀弓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又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釋文上喪字平聲,下喪字去聲。
又廣韻喪,器也,今謂之柩。
禮·曲禮送喪不踰境。
又姓。
廣韻楚大夫喪左。
說文本作𠸶。
廣韻亦作𠷔。
“丧”形意通解
略說: 「喪」甲金文從數「口」,「桑」聲,金文加從「亡」聲,「喪」、「桑」同音,故「喪」字借「桑」字來表示,為了與「桑」區別,故加數「口」。詳解: 甲骨文從「桑」從數「口」,「桑」是聲符,于省吾認為口乃採桑所用之器,商代已有絲織品,故此字甲骨文是採桑之本字。李孝定則認為數口表示喧嘩嗷嘈之意。一說古代喪器講究以桑木制作,桑是辦理喪事的象徵,其從多口正象眾口號啕大哭之形(尹黎雲)。
按喪字的構形初義未有滿意的說法,金文從「桑」從「亡」從數「口」,因為「桑」形至金文已訛寫變形,故另加「亡」為聲符,而「亡」又有喪失、亡失之意,使「喪」字字義得以彰顯。金文或增「走」為意符。
金文表示喪失、滅亡,毛公鼎:「迺唯是喪我或(國)」,大盂鼎:「隹(唯)殷邊侯田(甸)𩁹(與)殷正百辟率肆于酉(酒),古(故)喪𠂤(師)已(矣)」。又表示禍殃,禹鼎:「烏虖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又用作人名。
《說文》:「喪,亾也。从哭从亾。會意。亾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