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国语辞典解释
cóng
动词聚集。例: 「草木叢生」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飾文采,叢珍怪。」 《資治通鑑.卷二四〇.唐紀五十六.憲宗元和十三年》:「今退既不許,言又不聽,臣如烈火燒心,眾鏑叢體。」
名词
1.灌木。《淮南子.俶真》:「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
2.引申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例: 「花叢」 、「草叢」 、「人叢」 、「論叢」 。
3.姓。如南唐有叢鐇。
形容词
密集、繁雜。例: 「叢書」 。《漢書.卷九〇.酷吏傳.贊曰》:「張湯死後,罔密事叢,以㴆耗廢。」
cōng
(一)之又音。“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𠀤族平聲。說文聚也。从丵从取。
書·無逸是叢于厥身。
又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
又臺名。在邯鄲。
又集韻或作樷。
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
又作藂。
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
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
又韻補叶徂黃切,音牀。
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
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从四直,兩長兩短。从丱,非。丵原刻下从羊。
“丛”形意通解
《說文》︰「叢,聚也。从丵取聲。」又《說文》︰「丵,叢生艸也。」叢的本義當是草木叢生(湯可敬今釋)。朱駿聲疑「叢」从丵、聚省,會草木聚生之意。字亦作「藂」或「樷」,即「叢」之或體或異體字。可備一說。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