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言文意思
“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叢简化方式:另造新字
拼音:cóng
“丛”字的古汉语解释
cóng
1.动词 聚集。《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游黄山记》:“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2.名词 丛生的树木。《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形容词 众多;繁杂。《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4.量词 簇。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丛薄】丛生的草木。耿湋《旅次汉故畤》:“广川桑遍绿,丛雉连鸣。”
【丛祠】建在荒野林间的神庙。柳宗元《韦使君见召》:“谷口寒流净,丛古木疏。”
【丛莽】参差错杂而生的草木。
“丛”国语辞典解释
cóng
动词聚集。例: 「草木叢生」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飾文采,叢珍怪。」 《資治通鑑.卷二四〇.唐紀五十六.憲宗元和十三年》:「今退既不許,言又不聽,臣如烈火燒心,眾鏑叢體。」
名词
1.灌木。《淮南子.俶真》:「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
2.引申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例: 「花叢」 、「草叢」 、「人叢」 、「論叢」 。
3.姓。如南唐有叢鐇。
形容词
密集、繁雜。例: 「叢書」 。《漢書.卷九〇.酷吏傳.贊曰》:「張湯死後,罔密事叢,以㴆耗廢。」
cōng
(一)之又音。“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𠀤族平聲。說文聚也。从丵从取。
書·無逸是叢于厥身。
又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
又臺名。在邯鄲。
又集韻或作樷。
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
又作藂。
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
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
又韻補叶徂黃切,音牀。
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
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从四直,兩長兩短。从丱,非。丵原刻下从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