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意思
“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一(简繁同形)
拼音:yī
“一”字的古汉语解释
yī
1.数词 。《狼》:“一屠晚归。”
2.连词 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形容词 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
4.动词 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动词 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6.动词 专一。《劝学》:“用心一也。”
7.副词 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8.副词 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9.副词 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10.副词 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协力。⒉竭力。
【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一”国语辞典解释
yī
名词1.自然數的開始。例: 「一、二、三……。」 大寫作「壹」 。阿拉伯數字作「1」 。
2.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單個。例: 「一人」 、「一物兩用」 。
2.相同、一致。例: 「一模一樣」 、「大小不一」 。
3.專注的。例: 「一心一意」 、「專一不變」 。
4.全、滿、整。例: 「一身是汗」 、「一屋子人」 、「一身是膽」 。
5.每、各。例: 「一班五十人」 、「一頁六百字」 、「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一次。例: 「一而再,再而三。」 《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另外的。例: 「蟬,一名知了。」 、「番茄,一名西紅柿。」
动词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副词
1.才、剛剛。例: 「一聽就懂」 、「天一亮,他就起來。」
2.偶然。例: 「一不小心」 、「一不留神」 。
3.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例: 「把頭一扭」 、「用手一摸」 、「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概括。例: 「一般來說」 。
5.每每、每逢。例: 「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例: 「雙手動一動」 、「問一問」 、「隨便說一說」 。
7.事物的某方面。例: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竟、乃。表示事出意外。例: 「一至於斯」 。《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助词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连词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一」 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一”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與小篆字形相同,皆以一橫表示數目「一」。詳解: 甲金文以抽象的一橫表示一的概念。《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弌,古文一。」按「弌」字由從「戈」從「一」的字形演變而來,為「一」之繁文。春秋以後古人於「一」上加注聲符「弋」。由於「弋」字下部加有飾筆而與「戈」相混,因此金文和戰國竹簡等材料多有從「戈」從「一」的字形,如庚壺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簡14。
何琳儀認為從「戈」從「一」來自從「戌」從「一」的字形,「戈」字後來再省為「弋」形,故《說文》所錄古文寫作「弌」。從五年召白虎𣪕的「貳」字字形可推斷「一」字可能也有從「戌」的寫法。唯從「戌」從「一」的字形未見於古文字材料,此處姑備一說。詳可參見「貳」。
甲骨文「一」字用作數詞,如《合集》21575:「一牛。」亦可表示序數,即「第一」,如《合集》2703:「今一月。」甲骨文中有「一人」或「余一人」,皆為殷王自稱,《合集》41027:「余一人亡(無)𡆥(憂)。」
金文「一」亦用作數詞,如大盂鼎:「易(賜)女(汝)鬯一卣。」又如史獸鼎以「十又一月癸未」作紀年。另毛公鼎:「余一人才(在)立(位)」,《呂氏春秋.重言》:「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意指「成王說:『我與唐叔虞說笑而已。』」「余一人」的用法與甲骨文同,乃周王自稱。
中山王方壺借用從「鼠」從「一」的字來表示「一」,另如《包山楚簡.五行》則有借用從「羽」從「能」的字形來表示「一」。由於「一」字筆畫簡單,容易讓人改動數目,於是後人多假借專壹之「壹」字作為「一」的大寫。專壹之「壹」現在也一般寫作「一」。參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