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言文意思
“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上”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àng/shǎng

“上”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àng

1.名词 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2.形容词 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赏。”

3.名词 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自劳累。”《东方朔》:“伟之。”

4.形容词 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头。”

5.动词 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道。”《游黄山记》:“十里,黄泥冈。”

6.副词 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7.动词 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壁。”《狱中杂记》:“狱辞。中有立决者。”

8.动词 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街头理其故业。”

9.动词 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刺刀相博击。”

10.动词 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农除未,黔首是富。”

shǎng

名词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去入,则余病未能。”

【上足】⒈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⒉指骏马。

【上手】⒈技艺高超的人;高手。⒉先例;榜样。⒊先前经手的人。⒋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

【上头】⒈首位;第一。⒉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上”国语辞典解释

shàng

名词
1.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例: 「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表示範圍或某方面。例: 「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动词
1.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去、到。例: 「上街」「上天津」

3.進呈。例: 「上表」「上書」「上奏」

4.添加。例: 「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教讀。例: 「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安裝。例: 「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旋緊。例: 「上錶」「上發條」

8.登載。例: 「上報」「上帳」

9.塗抹。例: 「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例: 「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例: 「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例: 「爬上去」「跳上來」

形容词
1.最好的、優等的。例: 「上計」「上策」

2.地位高。例: 「上級」「上流社會」

3.在前面的。例: 「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接近、將近。例: 「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副词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例: 「上一位」「上個月」

shǎng

參見「上聲」 條。

“上”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亮切,音尙。在,對下之稱。崇也,尊也。
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
 又廣韻君也。太極尊之稱。
蔡邕·獨斷者,尊位所在。但言,不敢言尊號。
 又日。
書·舜典正月日。
孔氏曰:日,朔日也。葉氏曰:旬之日。曾氏曰:如戊,辛,丁之類。
 又姓。漢雄,明觀,志。
 又官,複姓。
 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𡘋商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也。
易·需卦于天。
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
 又進也。
前漢·東方朔傳三千奏牘。
 又與尙通。
詩·魏風愼旃哉。
前漢·賈誼傳親,齒,賢,貴。
 又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
 又韻補叶辰羊切,音常。
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
 又叶時刃切,音愼。
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
 又叶矢忍切,音審。
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
說文,高也。指事。時掌切。◎按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聲,是掌切,爲升,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屬靜。今詳說文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亦作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考證:〔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電兮忽。〕 謹照原文騎電改騎霓。忽改南

“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與「」字相對,以長畫為標準,以短畫指示其部位在上。本義是上方。

詳解: 甲骨文以一短畫置於一條弧線之上,以表示「」的意思。因契刻不便,後多改弧線作橫畫。《說文》:「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上,篆文丄。」段玉裁注改《說文》古文字頭作「」。按甲骨文與早期金文字寫作「」,但為了與「」和數字「」區分開來,故春秋晚期多加一豎筆而寫作「」。中山王壺於「」字疊加聲符「」。另戰國文字多在「」字下部加一短橫畫作飾筆,鄂君啟舟節或加從「」以表示與行動有關。

  甲骨文有「上帝」一詞,《合集》16703:「上帝。」另「」與「」相對,可分別表示上帝與地祇。《合集》6204正:「下上弗若(諾),不我其受(授)㞢(祐)」,即地祇與上帝均不允諾,不授予我庇佑。參見「」。甲骨卜辭常有「上甲」一詞,為商代第九位先公,《合集》6384:「告土方于上甲」,為伐土方而向上甲進行告祭。又甲骨文中有「上示」一詞,為商代先王集合某些廟主之稱(徐中舒)。

  金文「」與「」相對,為方位詞,多指天上。如㝬鐘:「先王其嚴才(在)上」,指先王恭敬地在天上。又以「上下」指天上地下之神(白川靜)。如蔡侯盤:「上下陟否」,指天上地下之神的嘉賞貶抑,《論語.述而》亦有「上下神祇」的說法。金文亦常見「上帝」一詞,如史墻盤:「上帝降懿德、大甹(屏)」,指上帝降下美好的德行和廣大的輔佐。又金文有「㠯(以)上」一詞,表示多於的意思,新郪虎符:「用兵五千人㠯(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金文另有國名「上鄀」(春秋時諸侯國)、地名「上洛」(西周地名)、「上樂」(戰國魏地)、「上郡」(秦地),皆取用「」字配詞。

  金文「」可用作側畔之義,啟尊:「在洀水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另楚系文字在「」字加「」旁作意符,指由低處到高處的意思。鄂君啟舟節:「[辵上]江」,指沿着江水溯流而上。

  傳世文獻中「」引申有君主、尊長或在上位者的意思。《廣雅.釋詁》:「上,君也。《禮記.王制》:「尊君親上。」孔穎達疏:「親上,謂在下親愛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