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言文意思
“尚”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尚(简繁同形)
拼音:shàng
“尚”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àng
1.动词 尊崇;崇尚;爱好。《教战守策》:“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2.动词 高出;超出。《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
【又】特指品行超出常人,高尚。《桃花园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3.动词 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婚配。《汉书·卫传》:“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妹阳信长公主。”
4.形容词 自高自大。《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5.副词 尚且。《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6.副词 还。《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后世祭文结语多用“尚飨”二字。
【尚主】娶公主为妻。
“尚”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冂」從兩短橫從「口」,「冂」是「堂」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尚」字是在「冂」上部加「八」、「口」分化出來。因為「冂」是高於地面,故「尚」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詳解: 甲金文從「冂」從兩短橫(後豎起來成為「八」)從「口」,「冂」是「堂」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尚」字是在「冂」上部加「八」、「口」分化出來。因為「冂」是高於地面,故「尚」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春秋戰國文字在「尚」所從的「八」中間加一圓點為飾,圓點後來伸展為短橫或短豎。短豎和「八」至小篆訛變為「小」。
金文表示崇尚,中山王方壺:「可灋可尚」,表示可以效法,可以崇尚。又表示尚且、還(陳初生),弔䟒父卣:「母(毋)尚為小子」,表示不要還是處於小子的階段。又通假作表示常法的「常」,陳侯因[次月]敦:「永為典尚(常)。」《易.繫辭下》:「既有典常。」《國語.越語下》:「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又通假作表示守護的「常」,冶仲考父壺:「子子孫孫永寶是尚(常)。」《詩.魯頌.閟宮》:「魯邦是常」,鄭玄箋:「常,守也。」又用作人名。
漢簡用作「上」,表示登,《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景公令脩(修)茖(路)𡨦(寢)之臺,臺成,公不尚(上)焉。」表示臺建成後,景公不肯登上去。
「尚」是從表示堂基的「冂」分化出來,表示高尚的本義,引申之,登上堂基又叫「尚」,這一意義的「尚」傳世文獻多寫作「上」,「尚」、「上」是音義密切相關的同源詞。中山王方壺表示上下的「上」加注「尚」字,成為雙聲字,「尚」既是聲符,又是義符。
《說文》:「尚,曾也。庶幾也。从八,向聲。」
「尚」字後來成為許多字的聲旁,如「常」、「裳」、「堂」、「嘗」、「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