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文言文意思
“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嘗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cháng
“尝”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ng
1.动词 吃;品尝。《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2.动词 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3.动词 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副词 曾;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
“尝”国语辞典解释
cháng
动词以口辨別滋味。例: 「品嚐」 。《封神演義》第一回:「神農治世嚐百草。」
cháng
动词1.辨別滋味。通「嚐」 。《禮記.曲禮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
2.試探、試驗。《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 晉.杜預.注:「嘗,試其難易也。」
3.經歷。例: 「艱苦備嘗」 、「飽嘗戰禍」 。
副词
曾經。《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名词
1.古代秋天的祭祀之一。《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漢.毛亨.傳:「秋曰嘗。」
2.姓。如秦代有嘗頞。
“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𠀤音常。說文口味之也。从旨,尙聲。
詩·小雅嘗其旨否。
前漢·郊祀志百鬼迪嘗。
註師古曰:嘗謂歆饗也。
又廣韻試也。
戰國策疑則少嘗之。
史記·越世家請試嘗之。
又張耳𨻰餘傳先嘗秦軍。
又廣韻曾也。
論語嘗從事於斯矣。
又玉篇祭也。
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註嘗新穀。
詩·小雅禴祠烝嘗。
又廣韻姓也。
風俗通孟嘗君之後。
玉篇同甞。
集韻或作𨡔。
“尝”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旨」,「尚」聲,「旨」是人口所好,有甘美之意,「嘗」從「旨」有品嘗、試味之意,引伸為嘗試。詳解: 金文從「旨」,「尚」聲,「旨」是人口所好,有甘美之意,「嘗」從「旨」有品嘗、試味之意,引伸為嘗試。
由品嘗引申為嘗試,試過即是已經歷過,故「嘗」又有曾經之意。《說文》:「嘗,口味之也。从旨,尚聲。」段玉裁注:「引伸凡經過者為嘗,未經過為未嘗。」桂馥云:「《通鑑》注:『嘗,口識其味也。』」《毛詩.小雅.甫田》:「嘗其旨否?」《淮南.說林訓》:「佐祭者得嘗。」後來加「口」分化出「嚐」字專門表示嚐味一義。
早期金文從「冂」(上有兩短橫,為飾筆),從「旨」,「冂」是「堂」、「尚」的初文,作為「嘗」的聲符,後加「口」為從「尚」。
金文用為祭名,秋祭曰嘗,指秋天向祖先獻上新收的稻穀,使之品嘗(王文耀)。姬鼎:「用蒸用嘗。」表示用來進行蒸祭和嘗祭。《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毛亨傳:「秋曰嘗,冬曰烝。」後來「嘗」泛指祭祀,六年琱生簋:「嘗簋」,即祭祀所用的簋。又借用作地名,效卣:「王雚(觀)于嘗。」表示王視察嘗地。
戰國晚期另造從「示」,「尚」聲的字作為嘗祭的專字,多見於楚系文字,此字後來廢棄,後世沿用「嘗」字表示祭名。
戰國竹簡表示曾經,《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93:「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表示未曾召喚丙來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