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伥”文言文意思
“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倀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chāng
“伥”字的古汉语解释
chāng
1.名词 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引虎食人,如“为虎作伥。”
2.形容词 无所适从时样子。
【伥伥】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荀子·修身》:“人无法则伥然。”
“伥”国语辞典解释
chāng
名词1.行為瘋狂、不知所為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倀,狂也。」 《南史.卷七七.恩倖傳.茹法珍傳》:「奄人王寶孫年十三四,號為倀子,最有寵,參預朝政。」
2.傳說中被虎吃掉後又供虎使喚的鬼。例: 「為虎作倀」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七.姑妄聽之三》:「聞倀役于虎,必得代乃轉生,是殆倀誘人自代,因引人捕虎報冤也。」
副词
參見「倀倀」 條。
“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褚羊切,音䓪。說文狂也。一曰仆也。
又狂行不知所如也。
禮·仲尼燕居瞽者無相,倀倀乎其何之。
又倀鬼,虎齧人,人死,魂不敢他適,輒隷事虎,名曰倀。
聽雨記談人遇虎,衣帶自解,皆別寘於地。虎見人躶,而後食之,皆倀所爲。倀可謂鬼之愚者也。
又集韻仲良切,音長。義同。
又除庚切,音棖。獨立貌。
又廣韻集韻𠀤豬孟切,音趟。
廣韻萌倀,失道也。
集韻倀〈亻亨〉,疎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