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文言文意思
“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唱(简繁同形)
拼音:chàng
“唱”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àng
1.动词 领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
2.动词 倡导;带头。又写作“倡”。《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3.动词 歌唱。《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唱酬】彼此以诗词相酬答。
【唱和】1.一唱一和,互相呼应。2.一人做了诗词,别人按照原韵相应作答。
【唱叫】1.歌唱。2.吵闹。
【唱喏】1.旧时一种礼节。给人作揖并出声致敬。2.旧时显贵出行,喝令行人让路。
“唱”国语辞典解释
chàng
动词1.發出歌聲。例: 「唱歌」 、「合唱」 。唐.杜牧〈泊秦淮〉詩: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2.高聲呼叫。例: 「唱名」 、「唱票」 。唐.李賀〈惱公〉詩: 「雞唱星懸柳,鴉啼露滴桐。」
3.倡導。通「倡」 。《南史.卷一五.傅亮傳》:「我首唱大義,興復皇室。」
名词
泛稱詩詞歌曲。例: 「絕唱」 、「小唱」 。
“唱”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亮切,音厰。說文導也。
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
又廣韻發歌也。
廣韻亦作誯。
集韻亦作昌。
“唱”形意通解
略說: 從「口」,「昌」聲,本義為領唱、領奏。詳解: 從「口」,「昌」聲,本義為領唱、領奏。《說文》:「導也。从口,昌聲。」《韓非子‧解老》:「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
「唱」可表示倡導,發起,後作「倡」。《文子‧道原》:「故柔弱者生之幹,堅強者死之徒,先唱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原。」
「唱」還可表示稱讚。《後漢書‧儒林傳上‧孔僖》:「齊桓公親揚其先君之惡,以唱管仲,然後群臣得盡其心。」
「唱」後經常表示歌唱,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也作吟咏,唐李賀〈巴童答〉:「非君唱樂府,誰識怨秋深?」
高呼、叫喊也可稱為「唱」。《北史‧孫脩義傳》:「居(高居)大言不遜,脩義命左右牽曳之,居對大眾呼天唱賊。」
「唱」還可作名詞,表示曲調、唱詞之名。《晉書‧隱逸傳‧夏統》:「伍子胥諫吳王,言不納用,見戮投海,國人痛其忠烈,為作〈小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