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言文意思
“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常(简繁同形)
拼音:cháng
“常”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ng
1.形容词 永久的;固定的。《师说》:“圣人无常师。”《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2.名词 规律;准则。《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形容词 平常;普通。《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采草药》:“盖常理也。”
4.名词 平日;平时。《张衡传》:“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5.副词 经常;常常。《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信陵君窃符救赵》:“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6.量词 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7.通“尝”。曾;曾经。《史记·留侯世家》:“项伯常杀人,从良匿。”(良:张良。)
【常典】1.常例,正常的法度。2.经典。
【常流】1.长河。常,通“长”。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宁赴常而葬乎江鱼腹中耳。”2.河流的正道。《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常,蛟龙骋兮方远游。”3.平庸之辈。《晋书·习凿齿传》:“琐琐常,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常式】1.固定的制度。《管子·君臣下》:“国有常,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2.典范;法式;常规。《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
【常侍】经常侍从君主的官员,秦汉有中常侍,魏晋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
“常”国语辞典解释
cháng
名词1.倫理關係。例: 「倫常」 、「三綱五常」 。
2.姓。如漢代有常惠。
形容词
1.普通的、一般的。例: 「平常」 、「常識」 、「人之常情」 。
2.固定不變的。例: 「常規」 。《老子》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3.規律的、定期的。例: 「常期」 、「常會」 。
副词
1.長久不變的。例: 「常設」 、「知足常樂」 。
2.時時、一次又一次,表示頻繁的意思。例: 「常常」 、「時常」 、「老生常談」 。唐.韓愈〈雜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𠀤音裳。玉篇恆也。
正韻久也。
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
繫辭動靜有常。
詩·周頌𨻰常于時夏。
箋謂𨻰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
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又五常。
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
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又神名。
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又地名。
詩·魯頌居常與許。
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𨻰置常州。
又山名。
前漢·地理志常山郡。
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又水名。
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
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
書·禹貢作恆。
又旂名。
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
又王建大常。
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又常服。
詩·小雅載是常服。
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又廣韻倍尋曰常。
又車戟名。
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又木名。
爾雅·釋木常棣。
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
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又姓。
廣韻出河內。
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又與裳同。
說文下帬也。
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考證:〔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旂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太常。〕 謹照原文旂改旗太改大。
“常”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巾」,「尚」聲,「巾」為意符,表示與布料有關。本義是下身的衣服。從「巾」與從「衣」之意同,故「常」、「裳」本來是一字異體。詳解: 「常」後來被借作經常的「常」,故以「裳」來表示下裳的本義。此外,古書「常」、「嘗」多混用,明清以後才逐漸消減。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下身的衣服,子犯編鐘:「衣、常(裳)、帶、巿」,表示上衣、下裳、腰帶、蔽膝(古代朝覲、祭祀時蓋於衣裳上的服飾)。
金文又借「尚」來表示常規、常法的「常」,參見「尚」。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新蔡楚簡.甲三》簡207:「衣常(裳)」。《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21背:「丁酉材(裁)衣常(裳)」。又通假為「掌」,表示手掌,《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第16行:「臂巨陰脈,在於手常(掌)中。」
《說文》:「常,下帬也。从巾,尚聲。裳,常或从衣。」段玉裁注:「《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
朱駿聲認為「常」的本義是旗,「裳」才是下身衣服,按從金文用例來看,此說可商,「常」應是下身衣服的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