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文言文意思
“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帝(简繁同形)
拼音:dì
“帝”字的古汉语解释
dì
1.名词 天帝,宗教或神话传说中主宰万物的地位最高的神。《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2.名词 帝王;皇帝。《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帝阍】⒈古代传说中天帝的看门人。⒉君门;官门。
【帝祚】帝位。
“帝”国语辞典解释
dì
名词1.天子、君主。例: 「稱帝」 、「先帝」 、「三皇五帝」 。《戰國策.趙策三》:「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
2.天神,宇宙的主宰。例: 「上帝」 、「天帝」 、「玉皇大帝」 。《左傳.僖公十年》:「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矣。」
3.泛指其他尊貴的神。《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帝子斬之。」
“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音諦。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
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
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又諡法。
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
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
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
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
註文耀鉤云: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
又大角者,天王帝廷。
註索隱曰:援神契云:大角爲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
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
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考證:〔書·堯典傳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謹按此係書序文。傳改序。〔周禮·春官·小宗伯註黑帝曰叶光紀。〕 謹照原文叶改汁。
“帝”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詳解: 甲金文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金文或於上部加一橫為飾筆,為小篆字形所本。
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4531:「帝(禘)于河」,表示對河神進行禘祭。又表示天帝,《合集》30388:「上帝」。
金文表示天帝,天亡簋:「上帝」,中山王方壺:「以卿(饗)上帝」。又表示君王,商鞅量:「皇帝」。又表示直系、嫡系,四祀𠨘其卣:「文武帝乙」,「帝乙」是直系商王。仲師父鼎:「皇且(祖)帝考」,「考」是先父,「帝考」是已去世的嫡系父親。
戰國文字也表示天帝,《詛楚文.湫淵》:「皇天上帝」。《清華簡.繫年》簡1:「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
《說文》:「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諦。』」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𠄞。𠄞,古文上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