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文言文意思
“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鼎(简繁同形)
拼音:dǐng
“鼎”字的古汉语解释
dǐng
1.名词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2.名词 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3.名词 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4.名词 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5.形容词 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鼎贵。”
【鼎鼎】⒈蹉跎。⒉盛大。
【鼎甲】豪门望族。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鼎食】列鼎而食,指奢华的生活。
“鼎”国语辞典解释
dǐng
名词1.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例: 「臺鼎」 、「鼎輔」 。
4.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 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5.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 ,稱鍋蓋為「鼎蓋」 。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词
1.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 《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形容词
大。例: 「鼎言」 、「鼎臣」 、「大名鼎鼎」 、「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考證:〔周禮·天官·膳夫王旦舉。〕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
“鼎”形意通解
略說: 「鼎」甲金文象三足兩耳的圓鼎,是古代煮食、盛載食物用的器皿,甲骨文常借用為貞問之「貞」。詳解: 「鼎」字甲金文象鼎形,由於鼎的種類繁多,因此字形也有各種寫法。春秋時期「鼎」字上部漸漸接近「貝」形,《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古「貞」、「鼎」、「貝」字形相近,參見「貞」、「貝」、「鼒」。
「鼎」的下部本來不構成獨立部件,戰國文字為了較容易記憶,故寫作「火」形。另亦有以兩畫省略「鼎」字下部的字形,參見《郭店簡.老子甲》簡35。
甲骨文「鼎」用作本義,《合集》31000:「新異鼎」,指新鑄的優異的鼎(劉興隆)。另,字又用作動詞,或指以鼎盛載,《合集》30997:「其鼎用三玉、犬、羊。」甲骨文常見「鼎龍」一詞,《合集》6484正:「鼎龍。」于省吾以為「鼎」讀作「當」,指現在;「龍」讀作「寵」,指寵祐,全句指現在能得上天之寵祐。
金文用作本義,毛乍寶鼎:「毛乍(作)寶鼎。」羕陵公戈:「獻鼎之歲。」另,金文「鼎」或用作「貞」,利𣪕:「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䎽(聞),夙又(有)商。」「歲貞」指歲星正在其位,屬一種吉兆,利於征伐。銘文全句指武王征伐商國,甲子日的早晨,能夠聽聞歲星正在其位,迅速佔有了商地(王輝)。張政烺認為利𣪕文例「鼎」用作「當」,指歲星正當南天,姑備一說。金文「鼎」又用作人名,鼎乍父乙甗:「鼎乍(作)父乙尊彝。」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包山楚簡》簡254:「一鼎。」另,字又用作「則」,《郭店簡.老子甲》簡35:「勿(物)壯鼎(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