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文言文意思
“顶”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頂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ǐng
“顶”字的古汉语解释
dǐng
1.名词 人的头顶。《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
2.名词 物体最高的部分。《雁荡山》:“山顶有大池。”
3.动词 用头支持。周邦彦《汴都赋》:“其败也抉目而折骨,其成也顶冕而垂裳。”
4.动词 支撑;承受。《西游记》:“扫地的,也是他,顶门的,也是他。”
5.副词 最;极。《制台见洋人》:“外国人顶讲情理。”
6.动词 顶替。《文献通考·兵》:“每二匹必有一卒以顶其名而盗取其钱。”
7.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林黛玉进贾府》:“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
【顶缸】代人受过。
【顶老】歌舞女子的别称。
【顶礼】佛教的最高敬礼。跪下,两手伏地,用头顶着佛的脚。
“顶”国语辞典解释
dǐng
名词1.頭的最上部。例: 「頭頂」 、「禿頂」 、「摩頂放踵」 。
2.物體最高、最上面的部分。例: 「山頂」 、「屋頂」 、「塔頂」 。
3.量詞。計算帽子、轎子等的單位。例: 「一頂草帽」 、「兩頂斗笠」 。《紅樓夢》第一四回:「堂客算來亦有十來頂大轎,三、四十頂小轎。」
动词
1.以頭承戴。例: 「頂天立地」 。《水滸傳》第五回:「跨了戒刀,提了禪杖,頂了衣包,便出寨來。」
2.抵住、支撐。《水滸傳》第二五回:「我便一頭頂住那婆子。」 《西遊記》第四四回:「我家里燒火的,也是他;掃地的,也是他;頂門的,也是他。」
3.以言相抵。例: 「頂嘴」 、「頂撞」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憑著官叫他說甚麼,就是甚麼,那裡還敢頂一句。」 《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寧波的教案,辦得太軟了,官倒沒事,只百姓吃了虧,要是能夠頂上幾句也好些。」
4.冒著、迎面對著。例: 「頂風而行」 、「她頂著雨匆匆離去。」
5.代替、遞補。例: 「頂替」 、「頂名」 。《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且說胡道臺補缺的風聲出去,就有幾位候補道想頂他銀圓局的差使。」
6.財產的出價承受,或標價出讓。例: 「他新近頂了一家店,不久就要開張。」
副词
最、非常。例: 「頂好」 、「頂多」 、「頂合適」 、「頂喜歡」 。《老殘遊記二編》第四回:「刷洗鍋碗是我的差使,這還罷了,頂難受是清早上掃屋子裡的地!」
“顶”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鼎。說文顚也。
廣韻頂𩕳,頭上。
揚子·方言顚頂,上也。
易·大過過涉滅頂。
籀作𩕢。或作顁。
“顶”形意通解
略說: 從「頁」,「丁」聲。本義是人的頭頂。詳解: 從「頁」,「丁」聲。本義是人的頭頂。《說文》:「頂,顚也。从頁,丁聲。」如《易.大過》:「過涉滅頂,凶,無咎。」「滅頂」意謂水漫過頭頂。又如《韓非子.姦劫弒臣》:「若以守法不朋黨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搔頂也,愈不幾也。」
「頂」引申表示物體的最上部。如《淮南子.脩務》:「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末之端議,何可以公論乎。」《論衡.講瑞》:「山頂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魚,水精自為之也。」
「頂」表示用頭支撐。如北宋周邦彥〈汴都賦〉:「其敗也抉目而折骨,其成也頂冕而垂裳。」引申表示支撐。如《兒女英雄傳》第4回:「他心裏的意思本是怕那女子進這屋裏來,纔要關門;怕門關不牢,纔要用石頭頂。」
「頂」又表示承擔。如《西遊記》第44回:「我家裡燒火的,也是他;掃地的,也是他;頂門的,也是他。」還表示代替、頂替。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頂凶者,甘為人代死。」
「頂」可作程度副詞,相當於最。如《朱子語類.卷二》:「星圖甚多,只是難得似圓圖說得頂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回:「家裏有要緊事,要請個假回去一趟,頂多兩三個月就來的。」
「頂」又可作量詞,用於有頂部的器物。如《紅樓夢》第14回:「大轎兩頂,小轎四頂,車四輛,共用大小絡子若干根,每根用珠兒線若干斤。」《儒林外史》第3回:「落後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上戴一頂破氈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