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言文意思
“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顾”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偏旁类推

拼音:

“顾”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回头;回头看。《殽之战》:“不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2.动词 视;看。《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3.动词 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4.动词 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5.动词 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6.副词 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7.副词 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回首、回頭看。《說文解字.頁部》「顧,還視也。」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2.看、張望。例: 「環顧」「相顧一笑」「左顧右盼」《孟子.離婁下》「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

3.拜訪、探望。例: 「三顧茅廬」 。宋.王安石〈示耿天騭〉詩: 「望公時顧我,於此暢幽悁。」

4.關注、照應。例: 「顧此失彼」「奮不顧身」《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紅樓夢》第一〇八回:「為著我們家連連的出些不好事,所以我也顧不來。」

副词
1.反而。《戰國策.秦策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豈、難道。《漢書.卷三七.季布傳》「且僕與足下俱楚人,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 宋.陸游〈邵武縣興造記〉:「非君之才有餘,顧能若是哉?」

连词
1.不過、但是。《戰國策.燕策三》「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2.乃。表示轉折以承上文的關係。《戰國策.趙策一》「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帝復笑曰:『卿非刺客,顧說客耳。』」

名词
姓。如清代有顧炎武。

“顾”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古慕切,音故。
玉篇瞻也。迴首曰顧。
詩·小雅顧我復我。
顧,旋視也。
書·太甲顧諟天之明命。
謂常目在之。
 又眷也。
詩·大雅乃眷西顧。
 又書·康誥顧乃德。
謂顧省汝德。
 又詩·小雅不顧其後。
不自顧念。
 又但也。
禮·祭統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後耳。
言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但尊上者在先,𤰞下者處後耳。一曰顧,故也,謂君上先餕,臣下後餕,示恩則從上起也。
 又發語辭。
史記·刺客傳顧不易耶。
顧反也。
前漢·賈誼傳首顧居下。
顧亦反也,言如人反顧然。
 又與雇同。
前漢·鼂錯傳斂民財,以顧其功。
顧,讎也,若今言雇賃也。
 又引也。
後漢·黨錮傳郭林宗、范滂等爲八顧,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又國名。亦姓。
詩·商頌韋顧旣伐,昆吾夏桀。
有韋國者,有顧國者。
顧、昆吾,皆己姓。
 又地名。
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
顧,齊地。
 又山名。
方輿勝覽鎭江北固山,梁武攺曰北顧。
 又五音集韻公戸切,音古。義同。
書·微子我不顧行遯。徐邈讀。
俗作頋。考證:〔禮·祭統顧上先下後耳。但尊上者則先,𤰞下者處後耳。〕 謹照原文則先改在先。〔史記·刺客傳顧不易耶。反顧也。〕 謹照索隱原文反顧也改顧反也。

“顾”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是聲符,可能以鳥的回頭張看表示回顧。竹簡從「」從「」聲,當是回顧的「」的本字。《說文》:「顧,還視也。从頁雇聲。

詳解: 金文表示顧念、顧及,中山王方壺:「不顧大宜(義)」、「不顧逆順」。《郭店楚簡.緇衣》:「故君子顧言而行,以成其信。《禮記.中庸》:「言顧行,行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