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文言文意思
“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馘(简繁同形)
拼音:guó
“馘”字的古汉语解释
guó
名词 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献馘万计。”
xù
名词 面孔。《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
“馘”国语辞典解释
guó
动词古代戰爭時割取敵人左耳以獻功。《左傳.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唐.太宗〈令諸州剗削京觀詔〉:「鋒刃之下,恣情翦馘。」
名词
被割下的左耳。《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獻俘授馘,飲至大賞。」
xù
名词臉面。《莊子.列禦寇》:「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馘”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韻會古獲切集韻骨或切正韻古伯切,𠀤音蟈。玉篇截耳也。
說文軍戰斷耳也。
詩·大雅攸馘安安。
註軍法,獲而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
禮·王制以訊馘告。
註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
爾雅·釋詁馘,獲也。
註今以獲賊耳爲馘。
又五音集韻呼狊切,音洫。面也。
莊子·列禦𡨥槁項黃馘。
說文本作聝。
字林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
又叶况壁切,音翕。
詩·魯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叶上德服。考證:〔說文軍戰斷首也。〕 謹照原文斷首改爲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