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言文意思
“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國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guó
“国”字的古汉语解释
guó
1.名词 国家。《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
2.名词 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3.名词 国都;京都。《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名词 地方;地域。《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国”国语辞典解释
guó
名词1.古代稱諸侯或君王的封地為「國」 。例: 「魯國」 、「齊國」 。《易經.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2.有土地、人民、主權的團體。例: 「中國」 、「美國」 。
3.城市。《孟子.離婁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4.地方。例: 「水鄉澤國」 。唐.王維〈相思〉詩: 「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
5.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國佐。
形容词
1.代表國家的。例: 「國旗」 、「國歌」 。
2.本國的。例: 「國人」 、「國土」 、「愛用國貨」 。
“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𠀤觥入聲。說文邦也。
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
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
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
又滅人之國曰勝國。
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
後漢·班超傳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
又遠處絕國。
又兩國相距曰敵國。
孟子敵國不相征也。
又外國來附者曰屬國。
李陵·答蘇武書聞子之歸位,不過典屬國。
註典,掌也。卽掌屬國之事者。
又城郭國,行國。
宋程大昌備北邊對漢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築城爲守者,行國不立城,以馬上爲國也。
又姓。
姓苑太公之後。齊有國氏,世爲上卿,宋有國卿。
又囯,正字通俗國字。囻,同國,民國期間俗字。
“国”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囗」,「或」聲。「囗」象國家的邊界、領域。本義是國家。詳解: 金文從「囗」,「或」聲。戰國文字或不從「囗」而從「匚」、「𠃊」,是表示區域、邊界的義符。「或」是聲符。本義是國家。《說文》:「國,邦也。从囗从或。」段玉裁注:「〈邑部〉曰:『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徐灝曰:「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古但以或字為之。」如甲金文用「或」來表示「國」,何尊:「宅茲中或(國)」,表示居住在國家中部。古代「國」、「域」音義皆近,故一說應釋為「宅茲中或(域)」,表示在中心的區域居住。參見「中」、「或」。
從「囗」的「國」見於西周,金文用作本義,彔卣:「淮尸(夷)敢伐內國」。蔡侯鐘:「建我邦國」。
戰國竹簡和漢帛書也表示國家,《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3:「它(施)及四國」。《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200行:「樂則有德,有德則國家與〈興〉。」《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0行:「不利於國,且我憂之。」《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233行:「國家昏亂,安有貞臣。」《老子.第十八章》:「國家昏亂,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