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文言文意思
“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圉”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圉”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养马。《左传·哀公十四年》:“将马於成。”

【名】养马的人。《左传·昭公七年》:“马有,牛有牧。”

2.名词 边境;边疆。《诗经·大雅·召旻》:“我居卒荒。”

动词 抵御;阻止。《庄子·缮性》:“其来不可。”

“圉”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牢獄、監牢。《說文解字.㚔部》「圉,囹圉,所以拘罪人。」 《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隆。」

2.養馬的人。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詣諸圉牧,莫不皆知。」 《水滸傳》第九八回:「卻有本部內一個軍卒,他原是田虎手下的馬圉。」

3.養馬的地方。晉.桓溫〈辭參朝政疏〉:「且不有行者,誰扞牧圉。」

4.邊境。《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

5.姓。如春秋時楚國有圉公陽。

动词
1.禁止。通「圄」《管子.任法》「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

2.抗拒、防禦。通「禦」《莊子.繕牲》「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墨子.公輸》「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3.畜養。《左傳.哀公十四年》「孟孺子洩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

“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𠀤音語。
說文本作𡇻。人,掌馬者。
周禮·夏官·校人乗馬,一師四
四匹爲乗,養馬爲,乗馬分爲四,則師一人掌之。
 又掌敎人養馬。
 又掌養馬芻牧之事,以役師。
役者,師使令焉。
 又爾雅·釋詁垂也。
在外垂也。
詩·大雅多我覯痻,孔棘我
左傳·隱十一年亦聊以固我也。
 又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牧
 又月名。
爾雅·釋天月在丁曰
 又孟子始舍之焉。
,困而未舒之貌。
 又姓。
左傳·哀十六年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又門,周王城門。
周語王自門入。
 又陽,地名。
左傳·昭二十四年楚王以舟師略吳疆,至陽而還。
 又朱,山名。
書·禹貢西傾朱
前漢·地理志註山在冀縣南梧中聚。
 又邑名。
後漢·郡國志屬豫州𨻰留郡。
 又洛陽有鄉。
 又與圄同。詳前圄字註。
 又與敔通。樂器。
詩·周頌𪔛磬柷
書·益稷作柷敔。
 又諡法威德剛武曰
 又正韻魚據切,音御。止也,捍也。
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
與禦同。
管子·大匡篇吾參圍之,安能我。
 又前漢·賈誼傳序設建屏藩,以守强。吳楚合從,賴誼之慮。考證:〔左傳·哀十六年公陽穴宮負王,以入昭夫人之宮。〕 謹照原文入改如。〔管子·大匡篇吾參之〕 謹照原文改圍。

“圉”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甲骨文或從「」,象一人帶着手銬被囚禁於監獄之中(趙誠),本義是監獄。

詳解: 甲金文從「」從「」,甲骨文或從「」,象一人帶着手銬被囚禁於監獄之中(趙誠),本義是監獄。

  甲骨文表示監獄,「壬辰卜,貞,執于圉」(《合集》5973)。

  金文用作人名,圉卣:「王易(賜)圉貝。」又表示勇武,史牆盤:「強圉武王」,「強圉」是古代成語,表示勇武多力。《逸周書.謚法》:「威德剛武曰圉」。《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不畏強圉」。文獻亦作「彊禦」,,表示強橫之人《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後作「」,是「」的古字(王筠),《說文》:「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㚔从囗。一曰圉,垂也。一曰圉人,掌馬者。」段玉裁改「囹圄」為「囹圉」,注云:「㚔爲罪人,囗爲拘之,故其字作圉。他書作囹圄者,同音相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