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囷”文言文意思
“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ūn

“囷”字的古汉语解释

qūn

名词 古代的一种圆形谷仓。《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

【囷囷】曲折回旋的子。

“囷”国语辞典解释

jūn

名词
圓形的穀倉。《說文解字.囗部》「囷,廩之圜者。」 《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三國吳.韋昭.注:「員曰囷,方曰鹿。」

“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倫切集韻韻會正韻區倫切,𠀤音箘。
說文廩之圓者。从禾,在囗中。圓謂之,方謂之京。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窌倉城。
地上爲之,圓曰,方曰倉,穿地曰窌。
詩·魏風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兮。
圓廩也。
 又周語市無赤米,而鹿空虛。
先儒以爲圓曰,方曰鹿。鹿善聚,亦善散,故亦謂之鹿也。
 又輪,屈曲盤戾貌。
前漢·鄒陽傳蟠木根柢,輪離奇,爲萬乗器,以左右爲之先也。
左思·吳都賦重葩掩葉,輪虬蟠。
謂木如龍之盤屈也。
 又星名。
石氏星經十二星,主倉廩之屬。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巨隕切,音窘。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