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言文意思
“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群”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ún

“群”字的古汉语解释

qún

1.名词 兽群;聚集在一起的鸟兽。诸葛亮《弹廖化表》:“羊之乱,犹能为害。”

2.名词 群;聚集在一起的人。《礼记·檀弓上》:“吾离而索居,亦已久矣。”

3.动词 聚集成群。《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

4.形容词 成群的。《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莺乱飞。”

5.形容词 诸;众。《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公。”

【群生】⒈一切生物。⒉众儒生。

“群”国语辞典解释

qún

名词
1.相聚一起的人或物。例: 「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2.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例: 「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动词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 《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形容词
1.眾多。例: 「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 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2.成群的。例: 「群島」「群峰」「群居」

副词
群集、成群。例: 「群起而攻之。」 《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群”康熙字典解释

五經文字羣,俗作

“群”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本義是眾多。

詳解: 金文從「」,「」聲。「」以「」為聲符,故字或省從「」聲。本義是眾多。戰國竹簡亦有從「」,「」聲和從「」,「」聲二形。「」是形聲字,以「」為義符,原因是羊喜歡合群,因此古人利用形旁「」來表示群體、眾多的意思,「」字的本義並非專指羊群(裘錫圭)。《說文》:「群,輩也。從羊,君聲。」段玉裁注:「〈犬部〉曰:『羊為羣,犬為獨。』引申凡類聚之稱。《國語.周語上》:「獸三為群,人三為眾。

  金文用作本義,指眾多。十年陳侯午錞:「陳侯午朝羣邦者(諸)侯于齊」,指陳侯午於齊地會見各國諸侯。又用作人名,子璋鍾:「群孫𣂔子子璋擇其吉金,自作龢鐘」,這裏自稱「群孫𣂔子」,意指自己是「」的孫兒、「𣂔」的兒子(郭沫若)。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指眾多。《上博竹書一.性情論》簡7:「宜(義)也者,群善之蕝也。」「」指標準,全句指義就是眾多善行的標準。又《清華簡一.金滕》簡6至7:「王由(猶)幼才(在)立(位),官(管)弔(叔)﨤(及)丌(其)群兄俤(弟)乃流言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