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羝”文言文意思
“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羝(简繁同形)
拼音:dī
“羝”字的古汉语解释
dī
名词 公羊。《经诗·大雅·生民》:“取羝以軷。”《汉书·苏武传》:“乃箥、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羝”国语辞典解释
dī
名词公羊。《漢書.卷五四.蘇武傳》:「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唐.顏師古.注:「羝,牡羊也。」 《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一》:「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
“羝”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𠀤音低。說文牡羊也。
廣雅吳羊牡三歲曰羝。
急就篇註牂羊之牡也。
易·大壯羝羊觸藩。
釋文羖羊也。
詩·大雅取羝以軷。
傳羝羊,牡羊也。
集韻或从牛作牴。
“羝”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羊」,「氏」聲;小篆、漢帛書從「羊」,「氐」聲,古文字「氏」、「氐」同字。本義為公羊。詳解: 金文從「羊」,「氏」聲;小篆、漢帛書從「羊」,「氐」聲,古文字「氏」、「氐」同字。本義為公羊。《說文》:「羝,牡羊也。从羊,氐聲。」「牡」是雄性動物,「牡羊」即公羊。《詩.大雅.生民》:「取羝以軷,載燔載烈。」《毛傳》:「羝羊,牡羊也。」這兩句詩指把公羊的毛剝掉,把羊肉放到火中燒烤(作為祭品)。
金文用作本義。九年衛鼎:「羝皮二。」即公羊皮兩塊。
「羝」又指三歲的白色公羊。《廣雅.釋獸》:「吳羊牡一歲曰牡翔,三歲曰羝。」王念孫《廣雅疏證》:「羊之白者為吳羊。」「吳羊」即白綿羊。
成語「羝羊觸藩」指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第33行:「羝羊觸藩,羸其角……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意指公牛觸碰到籬笆,其角纏住了籬笆,既不能退,也不能進。
而「羝乳得歸」表示不可能發生的事。《漢書.李廣蘇建傳》:「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意指(匈奴人)把蘇武遷徙到北海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命令他牧養公羊,公羊生出小羊,便放蘇武回到漢朝。因為公羊沒有可能產出小羊,所以意味蘇武終身不能離開匈奴,回歸漢朝,故以「羝乳得歸」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