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文言文意思
“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典”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iǎn

“典”字的古汉语解释

diǎn

1.名词 重要的书籍、文献。《张衡传》:“自书所记,未之有也。”《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籍皆为板本。”

2.名词 法则;制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宪。”

3.名词 从前的文物、制度。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而忘其祖。”

4.动词 掌管;主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军,搴旗者数矣。”

5.动词 抵押。杜甫《曲江》:“朝回日日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身三千贯。”

6.形容词 文雅;不粗俗。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文艳。”

7.名词 典礼。《宋书·蔡廓传》:“朝廷仪,皆取定于亮。”

“典”国语辞典解释

diǎn

名词
1.五帝時的書,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2.國家的常法。《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3.可作為依據或模範的書。例: 「字典」「引經據典」

4.可遵守的法度、準則。《文選.劉琨.勸進表》「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

5.典禮、儀式。例: 「慶典」「大典」「盛典」

6.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例: 「用典」「數典忘祖」

7.姓。如三國時魏國有典韋。

动词
1.掌管、治理。例: 「典試」「典獄」《三國志.卷六二.吳書.是儀傳》「到見親任,專典機密。」

2.以物品質押貸款。例: 「典當」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形容词
文雅、雅緻。例: 「典雅」 。南朝梁.蕭統〈答玄圃園講誦啟令〉:「辭典文豔。」

“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殄切,顚上聲。
說文,五帝之書也。从𠕁在丌上,尊閣之也。
爾雅·釋言,經也。
廣韻法也。
書·舜愼𡽪五
,五常也。
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
秋官·大司𡨥掌建邦之三
常經卽是法式。
 又周語召公曰:瞽獻
,樂也。
 又守,猶主也。
周禮·春官同。
瑞。
戰國策主東地。
猶職也。
 又姓。
魏志韋。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切,音殄。
正韻堅潤貌。
周禮·冬官考工記是故輈欲頎
頎讀爲懇。,堅韌貌。
韻會一曰車轅束。

“典”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象編在一起的竹簡,「」象放置簡冊於「」(薦物的基座)上之形,本義是放置簡冊,引申表示簡冊、典冊(謝明文)。

詳解: 金文從「」從「」,「」象編在一起的竹簡,「」象放置簡冊於「」(薦物的基座)上之形,本義是放置簡冊,引申表示簡冊、典冊(謝明文)。

  陳侯敦在「」所從的「」上加點為飾,包山楚簡把兩點延伸為短橫。叔尸鐘「」上訛作箭頭之形,《說文》」字古文從「」,當是這些字形的訛變。

  金文表示記載,格伯簋:「用典格白(伯)田」。郭沫若:「典如今言記錄或登錄。」又表示冊授、授予,克盨:「典善夫克田、人」,郭沫若:「謂冊授膳夫克以田與人。」又表示常法、常規。陳侯敦:「世萬子孫,永為典尚(常)。《易.繫辭》:「既有典常」。《史記.禮書》:「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云。

  《說文》:「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𥮏,古文典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