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文言文意思
“其”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其”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其”字的古汉语解释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2.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3.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

4.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

5.代词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

6.代词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7.副词 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8.副词 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9.副词 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

10.副词 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

11.连词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12.助词 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1.助词 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2.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其”国语辞典解释

代词
1.他、他們。用於第三人稱。例: 「聽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孟子.萬章上》「親之,欲其貴也。」 唐.韓愈〈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他的、他們的。例: 「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不詳其姓氏。」

形容词
這個、那樣,表示指示。例: 「查無其事」「不厭其煩」《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副词
1.殆、大概,表示揣測。《禮記.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幾乎?」 唐.柳宗元〈封建論〉:「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

2.將,表示時間。《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並于正卿。」 《管子.小匡》「教訓不善,政事其不治。」

3.豈、難道,表示反詰。《左傳.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可、應該,表示期望。《左傳.隱公三年》「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 《戰國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连词
1.若、如果,表示假設。《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 宋.蘇軾〈留侯論〉:「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2.還是、或是,表示選擇。《莊子.養生主》「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 《史記.卷四三.趙世家》「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

助词
1.發語詞,無義。《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其以沛為朕湯沐邑。」

2.然,語中助詞。《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3.表示語氣的加強。例: 「尤其」「極其」

名词
姓。如漢代有其石。

助词
置於語尾,表疑問的語氣。《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名词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助词
置於句中或句末。用於彼、何之後。《詩經.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賜!汝來何其晚也?」

“其”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碁。
韻會指物之辭。
易·繫辭旨遠,辭文。
詩·大雅在于今。
 又助語辭。
書·西伯戡黎今王如台。
詩·周南灼灼華。
玉篇辭也。
 又姓。
韻會漢陽阿侯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姬。
韻會語辭。
書·微子若之何
詩·小雅夜如何
 又人名。
史記·酈生傳酈生食者,𨻰留高陽人也。
正義曰:酈食,三字三音,讀曆異幾。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留侍太上皇。
師古曰:食音異,音基。
 又山名。
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
音基,山名。
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
韻會,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
正韻吉器切,𠀤音寄。
韻會語已辭。
詩·檜風之子。通作記。
禮·表記彼記之子。
 又通已。
左傳·襄二十七年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
詩·鄭風叔善射忌。

“其”形意通解

略說:」甲骨文作「𠀠」,象筲箕之形,是「」的初文。

詳解:」甲骨文作「𠀠」,象簸箕之形,是「」的初文。《說文》:「箕,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甲骨文用作虛詞,表示應該、假設等。《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表示「要落雨吧?要落雨吧?」與甲骨文「今日其雨?」(《合集》00006)「不其雨?」用法相同。朱熹注:「其者,冀其將然之辭。

  金文上承甲骨文,象簸箕之形,後於「𠀠」下加一劃,一劃下又增兩小橫畫,小橫畫又變為豎筆,成「」形,象桌上放置簸箕。「」音基,是「」的聲符。

  金文異體又加「」、「」,象一人以手捧箕之形,「」又訛變為「」形。

  金文「」用作副詞,表示祈使、希望,如仲父鬲:「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用作代詞,如中山王壺:「天子不忘其有勛」。又用作人名。又音近通假為「」、「」等。乙簋:「沬壽無其(期)」,配兒鈎鑃:「余邲(必)龏威(畏)其(忌)」。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