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文言文意思
“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共(简繁同形)
拼音:gòng/gōng
“共”字的古汉语解释
gòng
1.动词 共有;共用。《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副词 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形容词 同样;一样。《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介词 跟;与。《祭妹文》:“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5.连词 和;与。《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6.副词 总共。《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gōng
1.形容词 通“恭”,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2.动词 通“供”,供给;供应。《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gǒng
1.动词 通“拱”,拱手,两手合在胸前,表示恭敬。《荀子·赋篇》:“圣人共手。”
2.动词 环绕。又写作“拱”。《论语·为政》:“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国语辞典解释
gòng
副词1.一起、一同。例: 「共鳴」 、「共存」 、「和平共處」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
2.合、總計。例: 「共計」 、「籃子裡共有十顆蘋果。」
动词
分享、合用。《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形容词
相同的。例: 「共識」 、「共相」 。
连词
跟、和。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姻緣簿全憑我共你,誰不待揀個稱意的?」
gōng
动词供給。通「供」 。《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形容词
恭敬。通「恭」 。《左傳.文公十八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名词
姓。如黃帝時有共鼓。
gǒng
动词1.雙手抱拳。通「拱」 。《荀子.賦》:「聖人共手,時幾將矣。」
2.環繞、護衛。通「拱」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共”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
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
玉篇同也,衆也。
廣韻皆也。
增韻合也,公也。
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
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
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𠀤音恭。
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
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
又姓。
氏族略以國爲氏。
又地名。
詩·大雅侵阮徂共。
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
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𠀤恭上聲。
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
註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讀曰龔。
又向也。
論語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又姓。
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
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讀曰龔。
又集韻正韻𠀤居用切,恭去聲。
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
前漢·成帝紀無共張繇役之勞。
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設。
又律歷志共養三德爲善。◎按,共給,共養,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
又正韻忌遇切,音具。
周禮·天官·內饔掌共羞修𠛬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註掌共,共當爲具。
又集韻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
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今作共。考證:〔禮·王制爵人于朝,與衆共之。〕 謹照原文衆改士。
“共”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廾」從兩豎,象左右兩手相對,分別執持物件,恭敬供奉之形。詳解: 甲、金文從「廾」(與「𠬞」同)從兩豎(部件以◎表示),象左右兩手相對,分別執持物件,恭敬供奉之形,可能是「供」的初文(裘錫圭),引申有供給、恭敬之意。參見「龏」。
金文後期字形手與豎畫相連,或者兩豎畫中間增圓點為飾,點延展為橫畫,遂由兩豎畫訛變為「廿」。而下面的兩手小篆仍保留其形,隸變後簡省為兩點,成今日的楷書「共」。《說文》古文「共」從四手,上面兩手是從「廿」訛變而來的,本來並非手形。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義有四:一,表示恭敬地捧持,與「秉」對文。善鼎:「秉德共屯(純)」,德、純指純粹、美善之德性,意謂恭敬地秉持善德。二,表示供給、供用,同「供」,楚王酓肯鼎:「以共(供)歲嘗」。《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三,表示奉命、從命,後世作「恭」,叔夷鐘:「女(汝)敬共辝(予)命」,《書.甘誓》「汝不共命」,今本《尚書》作「恭」。四,人名,諫簋:「𤔲馬共」。
秦簡、漢帛書用義有三:一,同「供」,《睡虎地.秦律十八種》「共養」即「供養」。二,共同,《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燕趙共相,二國為一。」三,通「恭」,《馬王堆.十六經.順道》「共僉」即「恭儉」。
《說文》:「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屬皆从共。𦱹,古文共。」段玉裁注:「《周禮》、《尚書》供給、供奉字皆借共字爲之。」《爾雅.釋詁》:「供、歭、共,具也。」郭璞云:「皆謂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