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文言文意思
“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攻(简繁同形)
拼音:gōng
“攻”字的古汉语解释
gōng
1.动词 进攻。《陈涉世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2.动词 指责;驳斥。《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动词 治疗。《墨子·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
4.动词 制作。《诗经·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5.动词 特指工匠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左传·襄公十五年》:“使玉人为之攻之。”
6.动词 深入钻研。《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形容词 坚固。《诗经·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攻错】用磨刀石整治璞玉,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短处。
【攻苦】从事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
“攻”国语辞典解释
gōng
动词1.出擊。《說文解字.攴部》:「攻,擊也。」 例: 「圍攻」 、「猛攻」 、「反攻」 。《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2.治療。《周禮.天官.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墨子.兼愛上》:「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3.指責。例: 「攻訐」 、「群起攻之」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4.治理、整治。《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從事、鑽研。例: 「他專攻應用數學。」 《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名词
姓。如漢代有攻生單。
“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洪切集韻韻會沽紅切正韻古紅切,𠀤音公。說文擊也。
博雅伐也。
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書·伊訓造攻自鳴條。
又類篇一曰治也。
書·甘誓左不攻于左。
傳治也。
論語攻乎異端。
又詩·小雅我車旣攻。
傳攻,善也。
朱傳攻,堅也。
又心爲物欲所侵曰攻。
唐書·太宗紀一心攻之者衆。
又摘人過失亦曰攻。
蜀志·諸葛亮傳勤攻吾闕,則事可定。
又詩·大雅庶民攻之。
傳攻,猶作也。
又博雅攻,𩋆也。
又姓。
何氏姓苑漢有攻生單。
又廣韻古冬切,音釭。義同。
又集韻古送切,音貢。
周禮·夏官·司弓矢利攻守。
釋文攻,如字,劉音貢。
又韻補叶姑黃切。
史記·龜筴傳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與卒聚兵,與之相攻。
說文从攴作攻。攻字原从攴作。考證:〔博雅攻,〈殹下革〉也。〕 謹照原文〈殹下革〉改𩋆。
“攻”形意通解
金文從「攴」,「工」聲,「攴」象手持棍棒之形,有攻擊之意。疑本義是攻擊。《說文》:「攻,擊也。从攴工聲。」金文表示攻打、進攻,㚄鼎:「攻龠(躍)無啻(敵)」。又表示軍事,典籍作「戎公」,王孫誥鐘:「武于戎攻。」《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又用作官名。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