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文言文意思
“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敦(简繁同形)
拼音:dūn/duì
“敦”字的古汉语解释
dūn
1.厚。《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敦庞纯固,于是乎成。”《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道正确的道理而不去实行,即使知识渊博,也一定会处于困境。)
【引】厚道。《韩非子·难言》:“敦祇恭厚。”
【又】注重,推崇。谢朓《赋贫民田》诗:“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
2.动词 敦促;督促。《晋书·谢安传》:“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
tún
通“屯”。驻扎。扬雄《甘泉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duì古时盛黍稷的器具。《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diāo
通“雕”。彩画;刻画。《诗经·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
tuán
1.团;园。《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2.形容词 聚拢的样子。《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敦本】注重根本。本,指农业。
【敦庞】富足。敦厚、淳朴。
【敦序】分其次序而亲重之。
“敦”国语辞典解释
dūn
动词1.督理。例: 「敦促」 。《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抱朴子.外篇.安貧》:「今吾子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2.和睦、使融洽。例: 「敦親睦鄰」 。
形容词
質樸、篤厚。例: 「敦厚」 。《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副词
誠懇。例: 「敦聘」 、「敦請」 。
名词
姓。如春秋時衛國有敦治。
dùn
形容词不明朗、不開通。通「沌」 。例: 「渾敦」 。
duī
动词催逼、逼迫。《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副词
孤獨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duì
名词古代用來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形狀多種,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子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 漢.鄭玄.注:「敦,黍稷器。」
“敦”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𠀤都昆切,音墩。說文作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
又五經文字敦,厚也。
易·臨卦敦臨吉。
疏厚也。
又詩·邶風王事敦我。
釋文韓詩云:敦,迫也。鄭都回反,猶投擲也。
又爾雅·釋詁敦,勉也。
疏敦者,厚相勉也。
前漢·揚雄傳敦衆神使式道兮。
註師古曰:敦,勉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史記·歷書註敦,盛也。
又揚子·方言敦,大也。
又姓。
廣韻敦洽,衞之醜人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回切,音堆。
詩·豳風敦彼獨宿。
傳敦敦然獨宿也。
又詩·魯頌敦商之旅。
箋敦,治也。
又莊子·說劒篇今日試使士敦劒。
註敦,斷也。
又廣韻度官切集韻韻會正韻徒官切,𠀤音團。
詩·豳風有敦瓜苦。
傳敦,猶專專也。
疏敦,是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
釋文徒丹反。
朱傳音堆。
又詩·大雅敦彼行葦。
傳聚貌。
釋文徒端反。
又集韻徒渾切,音屯。
詩·大雅鋪敦淮濆。
箋當作屯。
揚雄·甘泉賦敦萬騎於中營兮。
註敦與屯同。𨻰也。
又類篇敦煌,郡名。
又集韻韻會𠀤丁聊切,音雕。
詩·大雅敦弓旣堅。
傳敦弓,畫弓也。天子敦弓音彫。
疏敦與彫,古今之異。
又詩·周頌敦琢其旅。
疏敦雕古今字。
朱傳音堆。
又集韻都內切,音對。
儀禮士昏禮黍稷四敦皆蓋。
禮·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
註敦音對。黍稷器。
疏敦與瑚璉簠簋連方,故云黍稷器也。
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註敦,槃類,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又集韻大到切,音道。幬,或作敦。覆也。
周禮·春官·司几筵每敦一几。
註敦讀曰燾。覆也。
又集韻杜皓切,音稻。
又𨻰留切,音儔。義𠀤同。
又集韻正韻𠀤杜本切,音盾。
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註謂驩兜渾敦,不開通之貌。
疏混沌與渾敦,字之異耳。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困切。通作頓。
爾雅·釋丘丘一成爲敦丘。
疏詩衞風氓篇,至于頓丘,是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註敦,音頓。
史記·歷書註困敦,混沌也。
又莊子·列禦𡨥敦杖蹙之。
音義敦,音頓。司馬云:豎也。
又集韻主尹切,音準。淳,或作敦。
周禮·天官·內宰出其度量淳制。
註故書淳爲敦。杜子春讀敦爲純。純者,謂幅廣也。
又集韻他昆切。憞,或省作敦。憞者,恨心不明也。
又韻補叶都鈞切。
崔瑗·南陽文學頌我國旣淳,我俗旣敦。
又叶亭年切。
蘇軾·祭同安郡夫人文嗣爲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旣備,母儀甚敦。考證:〔周禮·天官·王府〕 謹照原文王府改玉府。
“敦”形意通解
略說: 「敦」甲金文從「亯」從「羊」作「𦎫」,象獻羊於宗廟之形,疑會以熟羊祭祀之意(馬如森)。馬敍倫、楊樹達則認為「敦」的本義是煮,相當於今語「燉」、「炖」。詳解: >「敦」甲金文從「亯」從「羊」作「𦎫」,象獻羊於宗廟之形,疑會以熟羊祭祀之意(馬如森)。馬敍倫、楊樹達則認為「敦」的本義是煮,相當於今語「燉」、「炖」。《說文》:「𦎫,孰也。从亯从羊。讀若純。一曰鬻也。𠆆,篆文𦎫。」
甲金文「𦎫」多表示敦伐、攻擊,故「𦎫」後來加從「攴」(象手持棍棒)。早期甲金文「𦎫」字或於「亯」下加一橫畫,作用不明。
甲骨文用作地名,又表示敦伐。金文用作青銅器名,是盛黍稷的食器,故「敦」字或從「金」、「皿」。齊侯敦:「齊侯乍(作)飤𦎫(敦)」,表示齊侯鑄造盛食物用的敦。又表示攻擊,禹鼎:「敦伐噩,休,隻(獲)厥君馭方。」不其簋蓋:「汝及戎大敦[尃戈]。」宗周鐘:「王敦伐其至」。《詩.魯頌.閟宮》:「敦商之旅」,《詩.大雅.常武》:「鋪敦淮濆。」「鋪敦」相當於「搏敦」(攻擊)。
《說文》:「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