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文言文意思
“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敝(简繁同形)
拼音:bì
“敝”字的古汉语解释
bì
1.形容词 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
2.形容词 衰败;衰弱。《战国策·虞卿阻割六城与秦》:“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3.形容词 疲劳;困乏。《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自称谦词。《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敝”国语辞典解释
bì
形容词1.破的、舊的。例: 「敝帚自珍」 、「棄之如敝屣」 。《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宋.錢公輔〈義田記〉:「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
2.疲倦。同「疲」 。例: 「敝於奔命」 。宋.司馬光〈赤壁之戰〉:「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3.自謙之詞。用於對別人指稱和自己相關的事物。例: 「敝校」 、「敝姓」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
动词
1.失敗。《左傳.僖公十年》:「帝許我罰有罪矣,敝於韓。」 晉.杜預.注:「敝,敗也。」
2.毀壞。清.李文炤〈勤訓〉:「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
“敝”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毘祭切,音幣。說文帗也。一曰敗衣也。
玉篇與㡀同。
詩·鄭風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爲兮。
又玉篇壞也。
易·井卦甕敝漏。
又禮·郊特牲冠而敝之,可也。
釋文棄也。
又左傳·僖十年敝於韓。
註敝,敗也。
又左傳·襄九年以敝楚人。
註敝,罷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筋欲敝之敝。
疏筋之椎打嚼齧,欲得勞敝。
又姓。
廣韻齊有敝無存。
又與蔽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長其畏而薄其敝。
註敝,讀爲蔽塞之蔽,謂弓人所握持者。
疏畏,謂柎之上下。敝,謂人所握持手蔽之處。
又集韻部弭切,音埤。敝跬,用力貌。
又集韻蒲結切,音蹩。
詩·國風敝苟在梁。徐邈讀。
又正韻必弊切,音瞥。
前漢·東方朔傳主自執宰敝膝。
註師古曰:敝膝,賤者之服。敝與蔽同。
又韻補叶筆別切。
老子·道德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玉篇或作𡚁。俗作弊。
“敝”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敝」表示擊打佩巾、衣物,除去灰塵。「敝衣」指破舊衣服。詳解: 甲骨文從「巾」從「攴」,「巾」旁四周或加從小點,「攴」象手持棍棒,表示用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的灰塵。根據裘錫圭的研究,由於從「攴」從「巾」,擊巾的意思已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被省去。「敝」的本義是擊打衣巾,以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的用法。真正表示破舊的是「㡀」字,「㡀」可能是省「敝」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以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當破舊講的「敝」是假借來表示「㡀」字的意義的。《說文》:「㡀,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凡㡀之屬皆从㡀。」《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从攴从㡀,㡀亦聲。」後來贅加「手」為意符,造「撆」字,以表示用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也可能是擊布除塵的引伸義。
古書中仍保留擊布除塵的本義,《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却行為導,跪而蔽席。」司馬貞索隱:「蔽音匹結反,蔽猶拂也。」這裏的「蔽」是「敝」、「撆」的通假字,表示拂去灰塵,全句意謂太子迎接,引導時倒退而行,並跪下來拂拭席子。
後來拍打塵埃的意義漸漸少用,而表示破舊的衣服,如戰國中晚期的《郭店簡.語叢四》簡40:「句(苟)又(有)衣,必見其㡀(敝)。」意謂如果有衣服,必會看到它變得破舊。又引申為破敗,故從「敝」取義的字皆與破敗等義有關,如「弊」表敗壞,「斃」表死亡,「獘」表示滅亡。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936:「王才(在)敝」。
戰國竹簡通假為「幣」,《清華簡一.程寤》簡2:「太子發敝(幣)告宗方(祊)社稷」,意謂用布帛來祭祀宗廟社稷。又通假為「弊」,《上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4:「皮(疲)敝(弊)齊邦」,意謂使齊國困苦窮乏。
漢帛書通假為「蔽」,表示蒙蔽,《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29行:「臣肅敬,不敢敝(蔽)其主。」意謂臣子恭敬,不敢蒙蔽君主。
注意「敝」字左邊的「㡀」的中豎不應斷開,因為本來是「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