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窆”文言文意思
“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窆”字

拼音:biăn

“窆”字的古汉语解释

biǎn

1.动词 下葬,将棺材放于墓穴。《后汉书·范式传》:“既至圹,将,而柩不肯进。”

【又】泛指埋葬。《后汉书·赵咨传》:“乃有掩骼埋之制。”

2.名词 指墓穴;坟地。陆龟蒙《次幽独君韵》:“如何孤里,犹自读三坟。”(三坟:古代典藉.)

“窆”国语辞典解释

biǎn

名词
墳、墓穴。例: 「孤窆」「野窆」《新唐書.卷七七.后妃列傳下.章敬吳太后》「啟故窆,貌澤若生,衣皆赭色,見者嘆異。」 《宋史.卷三一二.列傳.王珪》「詔真、揚二州發卒護其窆。」


动词
將棺木葬入墓穴裡,即埋葬。《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范式》「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方驗切集韻韻會正韻陂驗切,𠀤音砭。
說文葬下棺也。
周禮·地官執斧,以涖匠師。
 又春官共喪之器。
下棺豐𥓓之屬。
 又集韻悲檢切,音貶。義同。
 又逋鄧切。與𥦜同。
韻會或作封。見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