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文言文意思
“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弁”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iàn

“弁”字的古汉语解释

biǎn

1.名词 一种帽子。古代吉礼之服戴冕,常礼之服戴弁,弁分皮弁(武冠)和爵弁(文冠),皮弁用于田猎或征伐,爵弁用于祭祀。

2.名词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称作弁。

3.<名称武官为弁>。

4.动词 放在前面。龚自珍《送徐铁孙序》:“乃书是言,以君之诗之端。”

5.形容词 急;快。《礼记·玉藻》:“行,剡剡起屦。”

6.形容词 惊惧。《汉书·王莽传下》:“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焉,予甚栗焉。”

7.动词 用手搏斗。《汉书·甘延寿传》:“试,为期门,以材为爱幸。”

pán表示快乐。《诗经·小雅·小弁》:“彼鸒斯,归飞提提。”

“弁”国语辞典解释

biàn

名词
1.古代男子所戴的帽子。《文選.曹植.七啟》「冠皮弁,被文裘。」 《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2.古時候的一種低級軍官,或軍官的侍從。例: 「武弁」「馬弁」《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傳下將令,叫各弁在轅門聽候。」

3.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弁嚴子,明代有弁志中。

形容词
驚懼、害怕。《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壬午餔時,有列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 唐.顏師古.注:「弁,疾也。一曰弁,撫手也,言驚懼也。」


动词
1.置放。指放在前面或上面。清.龔自珍〈送徐鐵孫序〉:「乃書是言,以弁君之詩之耑。」

2.以手搏擊。《漢書.卷七〇.甘延壽傳》「試弁,為期鬥,以材力愛幸。」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弁,手搏。」

pán

形容词
樂、歡樂。《詩經.小雅.小弁》「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漢.毛亨.傳:「弁,樂也。」

“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𠀤音汴。
說文本作㝸。冕也。象形。或作
玉篇㝸,也,攀也,所以攀持髮也。
儀禮·士冠禮,殷冔,夏收。
,名出於槃。槃,大也,言所以自光大也。
是古冠之大號。
釋名如兩手相合抃。時也以爵韋爲之,謂之爵。以鹿皮爲之,謂之皮。以𩎟韋爲之也。
詩·衞風如星。
 又急也。
禮·玉藻行剡剡起屨。
,急也。剡剡,身起貌。急行欲速,而身屨恆起也。
 又戰懼狀。
前漢·嚴延年傳吏皆股
股戰若謂撫手也。
 又王莽傳予甚焉。
,疾也。一曰撫手也,言驚懼也。
 又手搏也。
前漢·甘延壽傳爲期門。
,手搏。
 又星名。
星經九星,在建近河,爲市官之長。
 又地名。
禮·檀弓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
 又姓,與卞通。
前漢·東方朔傳嚴子爲衞尉。
 又山名。
廣輿記卞山,一名山。山石瑩然如玉。在今湖州府城北。
 又集韻薄官切,音盤。與般同。樂也。
詩·小雅彼鸒斯。
,樂也。

“弁”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象人以兩手持竹編器皿(戴侗)之形,一說象手持帽子(何琳儀)之形,本義是冠冕。

詳解: 金文從「」從「」,象人以兩手持「」,戴侗認為甾象竹編器皿之形,何琳儀則認為「」是從帽子之形訛變而來,本象手持弁冕之形,本義是冠冕。

  按「」字構形未有定論,姑備二說。

  金文見於師酉簋,用作蠻夷的名稱;侯馬盟書「」字與「」連文,通讀作「」,表示變改。

  根據《說文》,「」是「」的異體,《說文》:「㝸,冕也。周曰㝸,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𢍘,籒文覍从廾,上象形。弁,或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