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文言文意思
“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贬”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biǎn

“贬”字的古汉语解释

biǎn

1.动词 减少;减低。《后汉书·袁绍传》:“每节军粮,欲使离散。”

2.形容词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后汉书·董扶传》:“纤介之恶。”

3.动词 降级。《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又】指降职又外放。

“贬”国语辞典解释

biǎn

动词
1.降低、減少。例: 「貶值」「自貶身價」《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省用,務穡勸分。」

2.官員降級任用。《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3.指出缺點,給予低微的評價。與「褒」 相對而言。《新唐書.卷一三九.房琯傳.贊曰》「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載行事,亦少貶矣。」 宋.王禹偁〈對雪〉詩: 「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4.挖苦。例: 「他喜歡用話貶人家,常把人貶得一個子兒都不值。」

名词
對他人過失的批評。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贬”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方斂切集韻韻會正韻悲檢切,𠀤音疺。
說文損也。
公羊傳·隱二年何以不氏貶。
貶,猶損也。
杜預·春秋序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
 又詩·大雅我位孔貶。
貶,墜也。
 又玉篇減也。
 又增韻謫也,抑也。
 又集韻補范切,音覂。義同。
 又通作辯。
周禮·秋官·士師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灋治之。
辯,當爲貶。遭飢荒,則𠛬罰,國事有所貶損,作權時灋也。
 又通作辨。
禮·玉藻立容辨。
辨,讀爲貶。自貶𤰞,謂罄折也。
 又集韻扶法切,音乏。
類篇射者所蔽。

“贬”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減損、減少。

詳解: 從「」,「」聲。本義是減損、減少。《說文》:「貶,損也。从貝从乏。」如《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脩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韓)馥意猶深疑於(袁)紹,每貶節軍糧,欲使離散。

  「」表示降級、降職。《字彙》:「貶,謫也。」如《詩.大雅.召旻》:「孔填不寧,我位孔貶。」毛傳:「貶,隊也。《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也表示給予低的評價,與「」相對。如《春秋穀梁傳.桓公十一年》:「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貶之也。《淮南子.要略》:「以褒先聖之隆盛,而貶末世之曲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