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文言文意思
“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貫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guàn
“贯”字的古汉语解释
guàn
1.名词 穿钱的绳。《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2.量词 古代货币单位。一千为一贯。《智取生辰纲》:“五贯足钱一桶。”
3.动词 穿过。《柳毅传》:“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
4.动词 融会贯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
5.名词 事;例。《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
6.名词 条理。《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7.动词 侍奉;服侍。《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8.形容词 通“惯”,习惯。《孟子·滕文公》:“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9.名词 世代居住的地方;原籍。《隋书·食货志》:“其无贯之人,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贯彻】上下贯穿,通达至底。
【贯日】⒈一天又一天,积日。⒉遮蔽日光。
【贯叙】按次序叙录。
【贯鱼】成串的鱼。比喻前后有次序。也写作“鱼贯”。
“贯”国语辞典解释
guàn
名词1.古時穿錢的繩索。《說文解字.毋部》:「貫,錢貝之毌。」 《史記.卷三〇.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2.量詞。古代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千錢為一貫。例: 「萬貫家財」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當下吃了午飯,丈人取出十五貫錢來。」
3.原籍、世居的地方。例: 「籍貫」 。《漢書.卷九.元帝紀》:「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老夫姓王名輔,字公弼,祖貫在京人氏。」
4.姓。如戰國時齊有貫珠。
动词
1.穿通、通達。例: 「貫穿」 、「貫通」 。《左傳.成公二年》:「矢貫余手及肘。」 《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
2.連接、連續。例: 「連貫」 、「魚貫而入」 。《荀子.王霸》:「若夫貫日而治詳。」
3.灌注。例: 「如雷貫耳」 。《警世通言.卷三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照樣做成貫鉛的假元寶,一個換一個。」
4.穿戴。漢.王充《論衡.祀義》:「以所見長大之神貫一尺之衣,其肯喜而加福於人乎?」 《西遊記》第四回:「戴上紫金冠,貫上黃金甲,登上步雲鞋。」
5.張、拉。《後漢書.卷二〇.祭遵傳》:「肜有勇力,能貫三百斤弓。」
副词
習慣。通「慣」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 《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玩切,音瓘。說文貫,錢貝之貫。
前漢·食貨志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又博雅穿也。
五經文字旣穿曰貫。
易·剝卦貫魚。
釋文貫,穿也。
前漢·董仲舒傳豈不同條共貫與。
註貫者,聮絡貫穿。
又中也。
儀禮·鄕射禮不貫不釋。
註貫,猶中也。
又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
註羈貫,謂交午剪髮以爲飾。
又晉書·文苑傳架彼辭人,共超淸貫。
正字通侍從之官曰淸貫。
又姓。
姓氏急就篇趙相貫高。
古音略貫高之貫,音冠。
又博雅累也。
又韻府本貫,鄕籍也。
又國名。
括地志故貫城卽古貫國,在曹州濟隂縣。
又詩·魏風三歲貫女。
傳貫,事也。
釋文古亂反。○按朱傳:貫,習也。音慣。
又集韻正韻𠀤古患切,音慣。慣,亦作貫。
爾雅·釋詁貫,習也。
詩·齊風射則貫兮。
釋文毛古亂反,中也。鄭古患反,習也。
前漢·賈誼傳習慣如自然。
註師古曰:貫,亦習也。
又集韻烏關切,音彎。彎,亦作貫。
史記·伍子胥傳貫弓執矢嚮使者。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古丸切,音官。義同。○按說文毌,穿物持之也,音古丸切,貫音古玩切,毌與貫通,故經典貫亦音官。
“贯”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二「貝」從「丨」,象用繩穿起兩個貝幣之形。本義是貫穿錢貝的繩索,即錢串,引申為貫穿、貫通、串連、連結。詳解: 金文從二「貝」從「丨」,表示用繩把錢貝串起來,本義是穿錢貝的繩。後來表示貫穿、貫通、串連、連結。由將東西串通連貫起來,引申出時間的連貫連續,及處所的關聯之義(白川靜)。從「貫」為聲符兼意符的「慣」字,也是從心竅貫通,熟習各種事情的意涵引申來的。
金文表示貫通、開通,中甗:「王令中先省南或(國),貫行。」「中」是人名,意謂周王命令中率先巡視南國,貫通道路(裘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