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言文意思
“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官”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uān

“官”字的古汉语解释

guān

1.名词 官府;政府机关。《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

2.形容词 官方的;国家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军至矣。”

3.名词 官职;官位。《张衡传》:“所居之辄积年不徙。”

4.名词 官员;官吏。《张衡传》:“乃令史记地动所由方起。”

【又】动词 作官。《祭妹文》:“阿品远河南。”

5.名词 感觉器官。《庖丁解牛》:“知止而神欲行。”

【辨】官,吏。古代,特别是在两汉之前,“官”通常是指行政机关或职务,“吏”则专指官吏。汉以后,“官”有时指般官员,而“吏”则指低级官员,但“官”字行政职务的意义仍然沿用。

“官”国语辞典解释

guān

名词
1.在政府機關擔任公職的人。《字彙.宀部》「官,宦也。」 例: 「縣官」「法官」「貪官汙吏」《書經.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

2.宦吏的居處。《論語.子張》「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3.職位、官職。例: 「辭官歸隱」 。漢.王充《論衡.命祿》「智慮深而無財,才能高而無官。」

4.對人的尊稱。例: 「看官」「客官」

5.生物體中負責某種獨立機能的組織。例: 「器官」「感官」「五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6.姓。如宋代有官熙。

动词
1.任命、授職。《禮記.學記》「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漢.曹操〈論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2.任職。《禮記.雜記下》「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官於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形容词
國家的、政府的。例: 「官費」「官倉」「官方說法」《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於建康官舍。」

“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丸切集韻韻會正韻沽歡切,𠀤音觀。
說文吏事君也。
玉篇宦也。
論語·撰考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
周禮·天上古以雲鳥紀,六之號見於唐虞,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其時名,蓋曰稷曰司徒,是天稷也,地司徒也。
 又分命仲叔,使掌四時之,春爲秩宗,夏爲司馬,秋爲士,冬爲共工。共工,冬也。合稷與司徒,是六之名見也。夏之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之二百四十,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故曰設分職,以爲民極。
 又增韻職也,使也,公也。
書·咸有一德惟賢材。
禮·王制論定然後之。
 又周禮·春·大宗伯六命賜
謂自置其臣屬,治家邑也。
 又朝廷治事處曰
禮·玉藻不俟屨。
趨君命也。
前漢·賈誼傳學者所學之也。
 又事也。
禮·樂記禮樂明備,天地矣。
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
 又身有五
孟子耳目之,不思而蔽於物。
心之則思,思則得之。
 又姓。
 又複姓。三氏,晉王氏,魯亓氏,楚上氏。
 又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爲土司長
 又叶古元切,音涓。
崔駰·大理箴嗟兹大理,愼於爾。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
說文从宀从㠯。㠯猶衆也,與師同意。考證:〔周禮·天故曰建分職,以爲民極。〕 謹照原文建改設。〔禮·玉藻不俟履。〕 謹照原文履改屨。〔禮·樂記禮明樂備。〕 謹照原文改禮樂明備。

“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𠂤」,「𠂤」是古「」字,表示師眾、眾人。會眾官員在屋下議事之意。本義是官署、朝廷治事處,引申為官員。

詳解: 甲金文從「」從「𠂤」,「𠂤」是古「」字,表示師眾、眾人。會眾官員在屋下議事之意。本義是官署、朝廷治事處,引申為官員。《禮記.玉藻》:「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鄭玄注:「官,謂朝廷治事之處也。《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官謂官舍」。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916:「才(在)官。」金文也用作本義,表示官署、官舍、朝廷治事處,競卣:「競各(格)于官」,表示競來到官署。又表示管理,頌簋:「令(命)女(汝)官𤔲(司)成周賈。」表示命你管治成周的商賈、商人。又表示官職,師𠭰簋:「令女(汝)𤔲(司)乃且(祖)舊官小輔、鼓鐘」,表示命令你掌管你祖考的舊官職:小輔和鼓鐘。又通假為「」,[我阝]陵君鑒:「羕(永)甬(用)之,官(綰─寬)攸無疆。」「官攸無疆」即寬裕、悠長,永無休止(張亞初)。

  戰國竹簡表示官員、官吏。《上博楚竹書五.三德》簡6:「五官」,《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

  《說文》:「官,史事君也。从宀从𠂤。𠂤猶眾也。此與師同意。」段玉裁改為「官,吏事君也。

  一說「」是「」的初文,象師眾、眾人在館舍休息。《說文》:「館,客舍也。《論語.子張》:「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俞樾認為「百官」即「百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