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文言文意思
“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寂”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寂”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寂静;安静;没有声响。《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然。”

2.形容词 平静;安详。《核舟记》:“其人视端容,若听茶声然。”

3.形容词 寂寞;冷清。《祭妹文》:“羁魂有伴,当不孤。”

4.动词 佛教称僧尼死亡。苏辙《天竺海月法师塔碑》:“海月之将也,使人邀子瞻入山。”

“寂”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1.靜。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元.張可久〈一枝花.長天落綵霞套.梁州〉曲:「萬籟寂,四山靜。」

2.冷清、孤單。例: 「孤寂」「寂寥」「寂寞」

动词
佛教稱僧尼死亡為「寂」例: 「圓寂」《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國師》「偃身而寂。」

“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前歷切,音籍。
說文無人聲也。本作𡧯。从宀尗聲。
徐曰此𡧯寞字。今文作
廣韻靜也,安也。
易·繫辭无思也,无爲也。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尚書·序孔疏道本沖。非有名言。
 又晉書·顧愷之傳爲山隂令,晝日垂簾,門堦閴
 又或作𡧘。
楚辭·遠遊野𡧘漠其無人。
集韻亦作𧧌諔漃。

“寂”形意通解

略說: 小篆作「𡧯」,從「」,「」聲。後寫作「」,從「」,「」聲。本義是寂靜無聲。

詳解: 小篆作「𡧯」,從「」,「」聲。後寫作「」,從「」,「」聲。本義是寂靜無聲。《說文》:「𡧯,無人聲。从宀,尗聲。」段玉裁注:「今字作『寂』。《方言》作『𡧘』,云:『靜也。江湘九嶷之郊謂之𡧘。』」「𡧘」是在「」字中減去一撇一捺像「」的部分,表示家中寂靜無人之意。(參《字源》)古書中的用例如《老子.二十五章》:「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楚辭.九辯》:「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表示安靜、閑靜。如《莊子.大宗師》:「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顙頯。《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表示淡泊、無為。如《淮南子.俶真》:「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

  「」表示孤單、冷清。如《文選.左太沖〈詠史〉》:「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世說新語.品藻》:「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殷不及韓。」後常與「」連用,參見「」。

  「」也是佛教用語,指死亡,又稱「宴寂」、「圓寂」。《南史.梁紀下.元帝》:「黃帝遊於襄城,尚訪御人之道,放勛寂於姑射,猶使鐏俎有歸。」唐代李郢〈傷賈島無可〉:「卻到京師事事傷,惠休歸寂賈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