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国语辞典解释
kòu
名词1.盜匪,或指外來的入侵者。例: 「賊寇」 、「草寇」 、「敵寇」 、「流寇」 、「倭寇」 、「窮寇莫追」 。唐.杜甫〈登樓〉詩: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明.侯方域〈寧南侯傳〉:「是時秦寇入豫,良玉當往勦,見司徒公。」
2.姓。如北魏有寇謙之,宋代有寇準。
动词
侵犯、掠奪。例: 「入寇」 、「寇邊」 。《書經.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
“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苦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丘𠋫切,𠀤音扣。說文暴也。从攴从完,當其完聚而寇之也。攴,擊也。會意。
廣韻鈔也。
增韻仇也,賊也。
易·蒙卦不利爲寇,利禦寇。
詩·大雅式遏寇虐。
書·舜典寇賊姦宄。
註羣行攻刼曰寇,殺人曰賊。
又左傳·文七年兵作於內爲亂,於外爲寇。
又周禮司寇,秋官,主𠛬戮理官也。
又揚子·方言凡物盛,多謂之寇。
郭璞註今江東有小鳧,其多無數,俗謂之寇鳧。
又姓。宋有寇準。
歐陽氏曰俗作𡨥,非。考證:〔郭璞註今江東有小鳧,其多無數,俗謂之寇。〕 謹照原文寇字下增鳧字。
“寇”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宀」從「元」從「攴」,象人持杖在屋內打人之意,本義是行暴。戰國金文不從「攴」而從「戈」,「攴」為手持棍棒,「戈」為武器,行暴之意同。詳解: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強搶,曶鼎:「昔饉歲,匡眾氒(厥)臣廿夫寇曶禾十秭」。又見「司寇」一詞,官名。𤔲寇良父壺:「𤔲(司)寇良父乍(作)為衛姬壺」。
《說文》:「寇,暴也。从攴从完。」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