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文言文意思
“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寒(简繁同形)
拼音:hán
“寒”字的古汉语解释
hán
1.形容词 凉,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形容词 贫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形容词 害怕。《战国策·秦策四》:“梁氏寒心。”
【寒士】⒈魏晋南北朝时讲究门第,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称寒士。⒉泛指处境贫苦的读书人。
“寒”国语辞典解释
hán
形容词1.冷。例: 「酷寒」 、「禦寒」 、「飢寒交迫」 、「天寒地凍」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唐.白居易〈長恨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2.窮困。例: 「貧寒」 、「家境清寒」 。《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綈袍以贈之。」
3.卑賤。例: 「寒門」 、「寒儒」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名词
1.秋冬寒冷的季節。與「暑」 相對。《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國名。夏朝諸侯寒浞的封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濰縣境。
3.姓。如夏朝有諸侯寒浞,漢代有寒朗。
动词
1.使受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戰慄、害怕。例: 「心寒」 、「膽寒」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
3.終止、停止。《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 晉.杜預.注:「寒,歇也。」
“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韓。說文東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
釋名寒,捍也。捍,格也。
玉篇冬時也。
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
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
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
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
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
宋史·𨻰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
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賢。
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叶側鄰切,音眞。
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寒”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宀」從「人」從「茻」,象天寒地凍,屋中一人睡在草上並以草覆蓋,以草禦寒。本義是寒冷。詳解: 金文從「宀」從「人」從「茻」,象天寒地凍,屋中一人睡在草上並以草覆蓋,以草禦寒。本義是寒冷。
金文或加從兩短橫,至小篆改寫為「仌」,「仌」象冰,形容其冰冷。《說文》:「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小篆「寒」字所從的「人」下之「艸」訛為兩手雙對之形,即「廾」形。
寒冷的狀態轉用於人,有冷寂、貧寒之義(白川靜)。
金文用作姓氏,寒姒鼎:「小子毅乍(作)寒姒好尊鼎」。又用作地名,大克鼎:「易(賜)女(汝)田于寒山。」
戰國竹簡表示寒冷,《上博竹書一.緇衣》簡6:「〈君牙(雅)〉員(云):『日暑雨,少(小)民隹(唯)日夗(怨)。晉冬耆(祁)寒,少(小)民亦隹(唯)日夗(怨)。』」大意是說〈君牙〉云:「夏天暑熱下雨,小民就會怨老天;到了冬天,氣候嚴寒,小民也會怨老天。」《上博竹書三.周易》簡45:「九五:汬(井)洌,寒湶(泉)飤(食)。」意謂九五爻居中得正,象一定要井水清洌、寒涼,然後才肯飲用(季旭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