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文言文意思
“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鞭(简繁同形)
拼音:biān
“鞭”字的古汉语解释
biān
1.动词 打马;驱赶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马不出者,助之鞭之。”
2.名词 马鞭。《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3.名词 古刑名,古代官刑之一。《国语·鲁语上》:“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
4.名词 竹根。张公宾《新竹》:“新鞭暗入庭,初昃两三茎。”
5.名词 古兵器名,有竹制、铁制两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鞭”国语辞典解释
biān
动词以鞭子抽打。例: 「鞭打」 、「鞭屍」 。《說文解字.革部》:「鞭,毆也。」 《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名词
1.一種皮製的長軟器具,用來驅使牲口或打人。例: 「馬鞭」 、「皮鞭」 、「鞭長莫及」 。也稱為「鞭子」 。
2.一種古代的兵器。以鐵打造,有節,無刀刃。例: 「鋼鞭」 、「竹節鞭」 、「三棱鞭」 。
3.成串的爆竹。例: 「鞭炮」 。《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兩掛千頭百子旺鞭,放得震地價響。」
4.指長條形類似鞭子的物品。例: 「教鞭」 。
5.俗稱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例: 「牛鞭」 、「鹿鞭」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今宵洞房花燭夜,試看狀元一條鞭。」
“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𤰞連切,音編。說文本作𩌻。驅也。
玉篇笞也。馬箠也。
書·舜典鞭作官𠛬。
傳以鞭爲治官之𠛬。
左傳·僖二十三年左執鞭弭,右屬櫜鞬。
禮·曲禮乗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
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
史記·三皇紀以赤鞭鞭草木。考證:〔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吏執鞭度守門。〕 謹照原文省吏字。
“鞭”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表示手持鞭子鞭打人之形。本義是鞭子、鞭打。詳解: 金文從「攴」從「免」省,「攴」象手持鞭子,上部是「免」的省形,作為聲符。或加從「人」,象手持鞭子鞭打人之形。本義是鞭子、鞭打。
金文與《說文》古文「𠓠」形同。小篆加從「革」以表示鞭子的質料。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鞭子。又表示鞭打,是刑罰的一種,散盤:「余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傳棄之。」
《說文》:「驅也。从革𠊳聲。𠓠,古文𩌻。」段玉裁改「驅」為「毆」,云:「毆,捶擊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