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文言文意思
“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便(简繁同形)
拼音:biàn/pián
“便”字的古汉语解释
biàn
1.名词 便利;方便。《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动词 有利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3.形容词 简便,轻便。《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4.副词 就,即。《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5.连词 即便,即使。《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pián
1.形容词 安逸。《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2.形容词 口才好;能说会道。《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
“便”国语辞典解释
biàn
形容词1.順、順利、方便。例: 「便利」 、「不便之處」 。《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宋.陸游〈初發夷陵〉詩: 「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2.簡單的、非正式的。例: 「便服」 、「便鞋」 、「便條紙」 、「家常便飯」 。
3.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动词
1.適宜、合宜。例: 「便於攜帶」 。《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2.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 《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3.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隋書.卷五〇.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4.排泄屎、尿。例: 「便尿」 。《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勛,郎有醉小便殿上。」
名词
1.方便的時候。例: 「便中請來個電話。」 、「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2.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3.屎、尿等的排泄物。例: 「大便」 、「小便」 、「糞便」 。
副词
1.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 《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2.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 《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连词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ㄆㄧㄢˊ pián
pián
名词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便”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婢面切集韻韻會正韻毗面切,𠀤音卞。順也,利也,宜也。荀子·議兵篇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
前漢·趙充國傳留屯田十二便。
又習也。
禮·表記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謂便人。
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
又安也。
前漢·武帝紀便殿火。
註凡言便殿,便宮,便坐者,所以就便安也。
又卽也,輒也。
莊子·達生篇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又溲也。
前漢·張安世傳郞有醉便殿上者,安世曰:何知非反水漿耶。
又集韻毗連切正韻蒲眠切,𠀤音駢。
爾雅·釋訓便便,辨也。
論語便便言。
又韓詩便便,閒雅貌。
又肥滿貌。
後漢·邊韶傳邊孝先,腹便便。
又便辟,足恭也。
書·囧命便辟側媚。
又姓。漢有少府便樂成。
又通平。
書·堯典平章百姓。
史記·五帝紀作便。互詳平字註。
又叶毗賔切,音頻。
𨻰琳·車渠椀賦玉爵不揮,欲厥珍兮。豈若陶梓,爲用便兮。
說文从更。从人,人有不便更之。
“便”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人」,從「更」,本義為安適。詳解: 從「人」,從「更」,本義為安適。《說文》:「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戰國策‧秦策三》:「食不甘味,臥不便席。」
「便」可指適宜的時機或順便的機會。《史記‧秦始皇本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便」亦可表示有利。《墨子‧辭過》:「是故聖王作為宮室,便於生,不以為觀樂也。」
「便」也表示方便。唐司空曙〈衛明府寄枇杷葉以詩答〉:「仙方當見重,消疾本應便。」
「便」還表示擅長、善於。《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便」也指靈便、輕捷。宋梅堯臣〈和永叔柘枝歌〉:「最憐應節乍低昂,便轉疾徐皆可睹。」
「便」還指屎尿。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因拜,『請嘗大王之溲以決吉凶』,即以手取其便與惡而嘗之。」
「便」也可用作副詞,表示即、就。《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便」還可用作連詞,表示即使、縱然。唐杜甫〈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