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文言文意思
“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革(简繁同形)
拼音:gé
“革”字的古汉语解释
gé
1.名词 去毛的兽皮。
【又】泛指兽皮。《察变》:“此自未有记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
2.名词 皮革制成的甲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
3.名词 皮革制成的鼓类乐器,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匏土革木八者,物之盖鸣者也。”
4.动词 变革;改革。《察变》:“是当前之所见,经廿年卅年而革焉可也,更二万年三万年而革亦可也。”
5.动词 革除;除掉。《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车】兵车。
【革吏】武士的谦称。
“革”国语辞典解释
gé
名词1.去毛且經過加工處理的獸皮。《說文解字.革部》:「獸皮治去其毛曰革。」 例: 「皮革」 。《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2.人體肌膚上的厚皮。《禮記.禮運》:「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3.古代軍人所穿的甲冑。例: 「金革」 、「兵革」 。《史記.卷二三.禮書》:「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
4.《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兌(☱)上,表去故、變革之象。
5.姓。如漢代有革鑒,明代有革從時。
6.二一四部首之一。
7.中國古代樂器「八音」 分類法之一,通常以製作材質來分,此處泛指皮革類樂器,如鼓之屬一類的敲擊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动词
1.變更、改換。例: 「改革」 、「洗心革面」 。晉.桓玄〈鸚鵡賦〉:「革好音以遷善,效言語以自騁。」
2.除去。例: 「革職」 。北齊.劉晝《劉子.卷九.風俗》:「立禮教以革其弊性,風移俗易而天下正矣。」
jí
形容词危急。《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 《聊齋志異.卷一.葉生》:「病革,難遽瘥,請先發。」
“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覈切集韻韻會各核切,𠀤音隔。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註徐鍇曰:皮去其毛,染而瑩之曰革。
韻會皮熟曰韋,生曰革。呂氏曰:革者,去毛而未爲韋者也。
書·禹貢齒革羽毛。
傳犀皮。
詩·召南羔羊之革。
傳革,猶皮也。
疏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對文言之異,散文則皮革通。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
疏革須治用功深,故冬斂之。
又正字通人與獸皆曰革。
禮·禮運膚革充盈。
註革,卽膚內厚皮也。
又禮·明堂位革車千乗。
註革車,兵車也。
周禮·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
註革,革甲也。
又玉篇攺也。
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
書·堯典鳥獸希革。
傳革,攺也。
疏毛羽希少攺易。
洪範金曰從革。
傳金可以攺更。
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築室。
註革,更也。
又爾雅·釋器轡首謂之革。
詩·小雅鞗革冲冲。
傳鞗,轡也。革,轡首也。
疏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
又詩·小雅如鳥斯革。
傳革,翼也。
箋如鳥夏暑希革張其翼時。
釋文革,如字。韓詩作勒,云翅也。
又軍禮曰兵革。
禮·中庸袵金革。
註革,甲冑之屬。
又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革,鼓鼗也。
又揚子·方言革,老也。南楚江湘之閒代語也。
又姓。
廣韻漢功臣表有煑棗侯革朱。
又集韻訖力切,音殛。本作䩯。急也。
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
註革,急也。
釋文紀力切。
又集韻竭億切。音極。義同。
禮·檀弓·釋文又音極。
集韻或作亟。考證:〔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 謹照原文省象字。
“革”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象割剝後的獸皮展列之形,上象頭,中象身,下象尾,其身部後漸訛為「臼」形(象雙手形)。本義是獸皮。詳解: 一說革字之金文象獸頭角足尾之形,並以雙手治去毛(參林義光、高田忠周、高鴻縉)。另一說以為象割剝後的獸皮展列之形,上象頭,中象身,下象尾,其身部後漸訛為「臼」形(象雙手形)(參金文形義通解)。
初義是皮革,引申而指甲冑之屬,如鄂君啟車節:「毋載金革黽(龜)箭」,及《禮記.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其中之「革」所指即甲冑之屬。金文多用為「勒」,即馬頭絡銜,如康鼎:「命女(汝)幽黃、鎥革」,《詩.小雅.采芑》:「簟笰魚服,鈎膺鞗革」,及《蓼蕭》:「既見君子,鞗革沖沖」,其中之「革」即用作「勒」(參金文形義通解)。參見「勒」。
《說文》:「獸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象古文革之形。」許說訓「更也」,非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