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国语辞典解释
gé
名词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鬲。
lì
名词1.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說文解字.鬲部》:「鬲,鼎屬也,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
2.一種古代喪葬時所用的瓦瓶。《禮記.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鬲”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𠀤音歷。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
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
註鼎曲脚也。
疏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鬲。
前漢·郊祀志其空足曰鬲。
註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
揚子·方言鍑,吳揚之閒謂之鬲。
又廣韻正韻各核切集韻韻會古核切,𠀤音隔。
禮·喪大記陶人出重鬲。
疏縣重之罌也。是瓦瓶。
又姓。
又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
註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
釋文鬲,又作搹。
又國名。
左傳·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
註鬲,國名。今平原縣。
又爾雅·釋水鬲津,九河之一。
註水多阨狹,可隔以爲津。
又與隔同。
前漢·五行志鬲閉門戸。
註師古曰:鬲與隔同。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與軶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凡爲轅,鬲長六尺。
註鬲謂轅端厭牛領者。
五經文字說文作鬲,經典相承作鬲。鬲字原从𢆉作。
“鬲”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古代的炊煮用器皿,它的足中間是空的,足壁與器壁相連。本義是古炊器,又用為祭器、禮器。詳解: 甲金文象古代燒水煮粥用的一種器皿;「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裘錫圭)。「鬲」字的異體或加從「瓦」為意符,表示器皿是陶製的。還有一種異體寫作從「瓦」,「厤」聲。戰國竹簡鬲足訛變為「羊」形。 《說文》:「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漢令》:鬲,从瓦,厤聲。」段玉裁注:「《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甲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炊器,《合集》1975:「其尊鬲」,意謂放置鬲。仲生父鬲:「中(仲)生父乍(作)井孟姬寶鬲」,意謂仲生父為井孟姬鑄造了珍貴的鬲。又表示奴隸,令簋:「臣十家,鬲百人」,意謂十個家庭的臣子,一百個奴隸。又通假為「歷」,梁十九年鼎:「鬲(歷)年」,指過去多年,以往各年。 戰國竹簡用作專名,《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昔舜靜(耕)於鬲丘」。《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舜耕於鬲山」。「鬲山」、「鬲丘」是古山名,古書作「歷山」,相傳舜在這裏耕作。又通假為「歷」,表示經歷、歷驗,《清華簡一.保訓》簡1:「王念日之多鬲(歷)」,全句大意是文王顧慮年事已高。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