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文言文意思
“鬲”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鬲”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鬲”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鼎一类的烹饪器,三足中空。柳宗元《非国瓖·三川震》:“夫釜而爨者。”

1.动词 通“隔”,隔离。《汉书·薛宣传》:“阴阳否。”

2.名词 通“膈”,膈膜。《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随手而差。”

“鬲”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鬲。

名词
1.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說文解字.鬲部》「鬲,鼎屬也,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

2.一種古代喪葬時所用的瓦瓶。《禮記.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鬲”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𠀤音歷。
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
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
鼎曲脚也。
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
前漢·郊祀志其空足曰
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也。
揚子·方言鍑,吳揚之閒謂之
 又廣韻正韻各核切集韻韻會古核切,𠀤音隔。
禮·喪大記陶人出重
縣重之罌也。是瓦瓶。
 又姓。
 又儀禮·士喪禮苴絰大
,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
釋文,又作搹。
 又國名。
左傳·襄十四年靡奔有氏。
,國名。今平原縣。
 又爾雅·釋水津,九河之一。
水多阨狹,可隔以爲津。
 又與隔同。
前漢·五行志閉門戸。
師古曰:與隔同。
 又集韻乙革切,音戹。與軶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凡爲轅,長六尺。
謂轅端厭牛領者。
五經文字說文作,經典相承作字原从𢆉作。

“鬲”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古代的炊煮用器皿,它的足中間是空的,足壁與器壁相連。本義是古炊器,又用為祭器、禮器。詳解: 甲金文象古代燒水煮粥用的一種器皿;「」和「」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裘錫圭)。「」字的異體或加從「」為意符,表示器皿是陶製的。還有一種異體寫作從「」,「」聲。戰國竹簡鬲足訛變為「」形。  《說文》:「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漢令》:鬲,从瓦,厤聲。」段玉裁注:「《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甲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炊器,《合集》1975:「其尊鬲」,意謂放置鬲。仲生父鬲:「中(仲)生父乍(作)井孟姬寶鬲」,意謂仲生父為井孟姬鑄造了珍貴的鬲。又表示奴隸,令簋:「臣十家,鬲百人」,意謂十個家庭的臣子,一百個奴隸。又通假為「」,梁十九年鼎:「鬲(歷)年」,指過去多年,以往各年。  戰國竹簡用作專名,《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3:「昔舜靜(耕)於鬲丘」。《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舜耕於鬲山」。「鬲山」、「鬲丘」是古山名,古書作「歷山」,相傳舜在這裏耕作。又通假為「」,表示經歷、歷驗,《清華簡一.保訓》簡1:「王念日之多鬲(歷)」,全句大意是文王顧慮年事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