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言文意思
“更”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更”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ēng/gèng

“更”字的古汉语解释

gēng

1.动词 改正;改变;更换。《<论语>十则》:“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酌。”

2.动词 经历;经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匈奴中。”

3.副词 交替;交互。《活板》:“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使将休。”

4.量词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

gèng

1.副词 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虑之。”《西门豹治邺》:“得求好女,生日送之。”

2.副词 再;又。《石壕吏》:“室中无人,惟有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副词 重新。《琵琶行》:“莫辞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副词 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不顺。”《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无休止。”

5.副词 还。《孔雀东南飞》:“仍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6.副词 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能谈笑解重围。”

7.连词 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春风。”

8.副词 却。《<指南录>后序》:“予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事】⒈阅历世事。⒉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更”国语辞典解释

gēng

动词
1.改換、改變。例: 「更改」「變更」 。唐.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唐.元稹〈估客樂〉詩: 「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2.調換、交替。例: 「更代」「交更」《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多編數屏,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蔽日,紆迴曲折,隨時可更,故曰活花屏。」

3.經歷、經過。例: 「少不更事」《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 「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4.抵償、償還。《史記.卷三〇.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 《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名词
1.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例: 「更深半夜」「三更燈火五更雞」 。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2.指更鼓聲。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宋.孫光憲〈更漏子.聽寒更〉詞: 「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3.古代年長致仕而經驗豐富的長老。例: 「三老五更」

4.古代一種替代徭役的名稱。例: 「更賦」

5.姓。如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jīng

动词
經歷、經過。例: 「少不更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漢方欲事滅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gèng

副词
1.愈甚、越發。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例: 「更好」「更加努力」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再、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紅樓夢》第一二〇回:「雨村聽著卻不明白,知仙機也不便更問。」

3.竟然、終於。《全唐詩.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4.豈、難道、那裡。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樓〉詩二首之二:「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水滸傳》第一一〇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

5.縱使、即使、不論怎樣。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宋.柳永〈如魚水.輕靄浮空〉詞: 「更歸去,偏歷鑾坡鳳沼,此景也難忘。」

6.反而。漢.王充《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

“更”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㪅今作
集韻隷作。○按字,諸韻書𠀤作㪅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更”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構形初義不明。于省吾認為是「」的初文,「」為聲符,「」象執鞭。

詳解: 甲骨文從「」從「」,構形初義不明。于省吾認為是「」的初文,「」為聲符,「」象執鞭。

  西周金文從二「」從「」,「」甲骨文讀「」,是「」的單位,會二車相續之意,本義是相續、相繼(季旭昇)。戰國金文才省去一「」。

  甲骨文用為人名,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繼承,呂服余盤:「令女(汝)更乃且(祖)考事」;又用作人名。

  《說文》:「改也。从攴丙聲。」段玉裁注:「更訓改,亦訓繼。」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