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言文意思
“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耿(简繁同形)
拼音:gěng
“耿”字的古汉语解释
gěng
形容词 光明。《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屈原《离骚》:“耿吾既得此中正。”
【耿介】⒈光明正大。⒉正直。⒊孤傲,不趋时。
“耿”国语辞典解释
gěng
形容词1.明亮的、光大的。例: 「耿月」 。《書經.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2.正直不阿的。例: 「耿介」 、「耿直」 。唐.韓愈〈南山詩〉:「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
3.悲傷、悲痛。《梁書.卷二七.殷鈞傳》:「知比諸德,哀頓為過,又所進殆無一溢,甚以酸耿。」
动词
照耀。《國語.晉語三》:「若入,必伯諸侯以見天子,其光耿於民矣。」 宋.陸游〈西村〉詩: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雲新月耿黃昏。」
名词
姓。如漢代有耿壽昌。
“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幸切,音𦵸。說文耳著頰也。
又廣韻耿介也。
馮衍·顯志賦獨耿介而慕古兮。
徐敬業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
又韻會不安也。
詩·衞風耿耿不寐。
傳耿耿,猶儆儆也。錢氏曰:耿耿,小明,心有所存,不能忘之貌。
又光也。
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
又與炯通。
晉語其光耿於民矣。
註耿,猶炤也。
又地名。
左傳·閔元年滅耿,滅霍,滅魏。
註平陽皮氏縣東南有耿鄕。
括地志霍晉州霍邑縣,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
又山海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
又姓。漢耿弇,耿况。
又集韻俱永切,音憬。光也。本作炅。
又集韻涓熒切韻會古熒切,𠀤音扃。明白也。
又與𥳑通。幽州方言也。
蜀志·𥳑雍傳註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爲𥳑,遂隨音變之。◎按說文耿,耳著頰也,从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从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說非也。徐鍇曰:凡字多右形左聲,此說或後人所加,或傳寫之誤,語載徐本說文。蓋許以杜說爲非,徐以許左形右聲爲誤。字彙正字通𠀤錄其說,而不折衷其是非,不知耿光也。以杜說爲優,至謂凡字皆左形右聲,與凡字多右形左聲,則許徐之說皆非也。周禮、六書賈公彥疏辨之詳矣。賈之言曰:書有六體,形聲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婆娑之類,是下形上聲。圃國之類,是外形內聲。闅𧗽辮戚𡌵贏之類,是內形外聲。形聲之等有六也,附記於此。
“耿”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耳」從「火」,構形初義不明,林義光認為象耳聞火聲,儆儆然也。詳解: 金文從「耳」從「火」,構形初義不明,林義光認為象耳聞火聲,儆儆然也。
金文有「耿光」一詞,表示光輝、光明,毛公鼎:「亡不閈于文武耿光」,表示無不表彰文王武王的光輝業績。禹鼎:「敢對揚武公不顯耿光」,表示稱揚武公的顯赫光烈。《尚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說文》:「耿,耳箸頰也。从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从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林非也。」按杜林說與金文辭例意義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