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文言文意思
“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耸”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ǒng

“耸”字的古汉语解释

sǒng

1.形容词 耳聋。马融《广成颂》:“子野听,离朱目眩。”

2.动词 高起,高耸。柳宗元《种柳戏题》:“干会参天。”

3.动词 鼓励;劝勉。《国语·楚语》:“为之善而抑恶焉。”

4.通“悚”。惊惧;恐惧。《韩非子·内储说上》:“吏皆惧。”

“耸”国语辞典解释

sǒng

动词
1.直立、高起。例: 「聳肩」「高聳入雲」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詩二首之二:「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2.獎勵、讚揚。《國語.楚語上》「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 唐.姚崇〈冰壺誡〉:「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

3.驚駭、驚動。例: 「聳人聽聞」「危言聳聽」 。唐.劉禹錫〈觀柘枝舞〉詩二首之二:「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

形容词
1.耳聾、聽覺不靈敏。漢.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

2.高。南朝梁.簡文帝〈登烽火樓詩〉:「聳樓排樹出,郤堞帶江清。」 南朝梁.沈約〈寒松〉詩: 「梢聳振寒聲,青蔥標暮色。」

“耸”康熙字典解释

正韻息勇切,聳本字。(聳)廣韻息拱切集韻筍勇切韻會荀勇切正韻息勇切,𠀤音竦。揚子·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又高也。韓愈·會合聯句劒心知未死,詩思猶孤聳。
 又揚子·方言聳,欲也。荆吳之閒曰聳。自關而西,秦晉之閒相勸曰聳。
 又揚子·方言聳,悚也。謂警聳也。左傳·成十四年大夫聞之,無不聳懼。楚語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聳,敬也。
 又集韻雙講切,音。義同。

“耸”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耳聾。

詳解: 從「」,「」聲。《說文》作「𢕈」,從「」,「」省聲。本義是耳聾。《說文》:「𢕈,生而聾曰聳。从耳,從省聲。」又《方言.第六》:「聳、䏁,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荊揚之間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如東漢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

  「」表示鼓勵、崇尚。如《左傳.昭公六年》:「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王念孫曰:「聳之以行,謂舉善行以奬勸之。」又如《國語.楚語上》:「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韋昭注:「聳,奬也。

  「」表示驚恐、恐懼。如《左傳.成公十四年》:「大夫聞之,無不聳懼。《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於是吏皆聳懼,以為君神明也。

  「」也表示矗立、高起。如《劉子新論.殊好》:「聳石巉巖,輪菌糺結猨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慄。《宋書.劉穆之傳》:「既而至一山,峰崿聳秀,林樹繁密,意甚悅之。」又作動詞,表示向上抬、舉。如南宋楊萬里〈寒食雨作〉:「雙燕衝簾報禁煙,喚驚晝夢聳詩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