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文言文意思
“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竦(简繁同形)
拼音:sǒng
“竦”字的古汉语解释
sǒng
1.动词 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汉书·韩王信传》:“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
2.形容词 高起;高耸。《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形容词 恭敬;肃敬。《促织》:“各各竦立以听。”
【竦息】惶恐不安的样子。
【竦秀】耸立秀出的样子。
“竦”国语辞典解释
sǒng
动词1.恭敬、肅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 唐.顏師古.注:「竦,敬也。說,讀曰悅。」
2.拉長脖子,舉起腳跟而立。《漢書.卷三三.韓王信傳》:「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
3.直立、矗立。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4.持、握。《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5.驚懼。通「愯」 。《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6.振奮、震動。《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 《文選.張協.七命》:「舉戈林竦,揮鋒電滅。」
副词
恭敬的樣子。例: 「竦然起敬」 。明.高啟〈南宮生傳〉:「其人竦聽,居樽下拜。」
“竦”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息拱切集韻韻會荀勇切正韻息勇切,𠀤音悚。說文敬也,自申束也。
前漢·東方朔傳寡人將竦意而覽焉。
又懼也。
詩·商頌不戁不竦。
註懼也。
又上也。
楚語竦善抑惡。
又集韻竦,動也。
又釋名竦,從也。體皮皆從引也。
又鳥名。
山海經灌題之山有鳥焉,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
又與聳同。
揚雄·長楊賦整輿竦戎。
註方言曰:西漢之閒相觀曰聳,竦與聳古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