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文言文意思
“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端”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uān

“端”字的古汉语解释

duān

1.名词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左手抚鲁直背。”

2.名词 缘由。陆机《君子行》:“祸集非无。”

3.形容词 端正。《核舟记》:“其人视容寂。”

4.名词 玄端。古代的一种玄色的礼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甫,愿为小相焉。”

5.量词 布帛的长度单位。桓宽《盐铁论》:“中国,之缦。”

6.动词 双手捧物。《红楼梦》:“只有伺侯菜的几个人。”

7.副词 终究;果真。苏轼《水龙吟》:“料多情梦里,来见我,也参差是。”

【端的】⒈果然;真的。⒉究竟;细情。

【端倪】⒈头绪。⒉边际。⒊推测原委。

【端详】⒈事情的始末;详情。⒉端庄安详。⒊仔细地看。

“端”国语辞典解释

duān

名词
1.事物的兩頭皆稱為「端」例: 「尖端」「末端」「筆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事物的起始。例: 「開端」「發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3.項目、方面。例: 「鬼計多端」「變化萬端」「舉其一端」

4.心思、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5.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通常一端約等於一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除了文若虛,每人送緞子二端。」

6.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形容词
正、正直。例: 「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 《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动词
1.以手托物。例: 「端碗」「端菜上桌」

2.擺。例: 「端架子」「把問題都端出檯面上討論。」

副词
1.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詩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 宋.陸游〈幽事〉詩: 「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2.果真。宋.蘇軾〈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詞: 「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裡,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端”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書于君前。
,正也。
玉藻目容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
,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以天之,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于始。
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也。
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其願。
,猶專也。
 又布帛曰
禮·記疏束帛,十也。丈八尺爲
小爾雅倍丈謂之,倍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素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搢笏,而朝諸侯。
,𤣥之服。
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氏。
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溪。
 又姓。孔子弟子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門。
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而言。
,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以祭,天子𤣥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考證:〔禮·月令諸侯玄以祭,天子玄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謹照原文月令改玉藻。

“端”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正、直。

詳解: 從「」,「」聲,本義為正、直。《說文》:「直也。从立,耑聲。《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孔穎達疏:「目容端者,目宜端正,不邪睇而視之。

  「」可表示事物的頂部。《禮記‧檀弓下》:「柏槨以端,長六尺。」孔穎達疏:「端,猶頭也。積柏材作槨,並茸材頭,故云以端。

  「」也表示開始。《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孔穎達疏:「端,猶首也。

  「」還表示頭緒。《禮記‧禮運》:「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孔穎達疏:「端,謂頭緒。

  「」也指徵兆。《史記‧黥布列傳》:「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誅也。

  「」還指種類。《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亦指事由、原委。《史記‧魏公子列傳》:「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思緒」也稱之為「」。南朝宋鮑照〈代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也可表示仔細審視。《戰國策‧趙策一》:「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在近現代漢語中,「雙手平舉捧物」也稱「」。《西游記》第16回:「你看那眾和尚,搬箱抬籠,搶桌端鍋,滿院裡叫苦連天。

  古代多用於喪祭場合的禮服也稱為「」。《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端者,取其正也。

  「」可用作副詞。《韓非子‧飾邪》:「豎穀陽之進酒也,非以端惡子反也。」王先慎集解:「端,故也。」 「」即「故意」。

  「」還可用作量詞,表示帛類的長度單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