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国语辞典解释
jié
动词1.負載。《禮記.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 《文選.木華.海賦》:「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靈。」
2.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 《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3.盡、窮盡。例: 「盡心竭力」 、「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
“竭”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盡也。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
史記·太史公自序神大用則竭。
又說文負舉也。
禮·禮運五行之運,迭相竭也。
註竭猶負戴也。言五行運轉,更相爲始。
又玉篇敗也。
左傳·莊十年曹劌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又叶去例切。
妻誄柳下惠文夫子之不竭兮,三黜終不弊兮,豈弟君子,永能厲兮。
“竭”形意通解
略說: 從「立」,「曷」聲,表示承載。詳解: 從「立」,「曷」聲,表示承載。《說文》:「負舉也。从立,曷聲。」 《禮記‧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鄭玄注:「竭,猶負載也。言五行運轉,更相為始也。」
「竭」可表示乾涸。《詩‧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
「竭」也表示窮盡。《禮記‧大傳》:「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鄭玄注:「竭,盡也。」
「竭」還表示亡、失去。《呂氏春秋‧權勛》:「先人有言:脣竭而齒寒。」高誘注:「竭,亡也。」
「竭」亦表示敗壞。《逸周書‧銓法》:「有如忠言,竭親以為信。」朱右曾校釋:「竭,敗也。」
「竭」可指祛除。《素問‧陰陽應象論》:「其下者引而竭之。」
「竭」也表示遏止。《淮南子‧原道訓》:「凝竭而不流。」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